何怡蒙幫板栗大戶陳康林拾板栗
商洛日報訊(見習記者 余婷)“何怡蒙到我們栗園村擔任村官以后,為了盡快熟悉村上的情況,她沒住鎮上給安排的地方,直接把行李搬到村上,吃住都在村里,一個月都沒回家。她工作吃苦認真,有耐心、有恒心,村民們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她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政策宣傳、矛盾調解樣樣都在行。二組有三戶人家在2003年因蓋房產生了糾紛,多年來爭吵不休,還多次到縣上上訪,她來了以后找檔案、查法規,最終將矛盾化解了,人家上過學的大學生就是不一樣。”我們還沒有見到何怡蒙,栗園村村支書周代鎮給我們做了一番介紹。
何怡蒙今年26歲,2010年到鎮安縣永樂鎮栗園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而今她已經是一個一歲孩子的母親了,這位媽媽村官家在柞水縣城,但她處處以工作為重,克服重重困難,把工作干得有聲有色,把家庭經營得美滿幸福。
由于鎮安縣城拉大城市框架,實施鎮云一體化建設項目,需要建設一條連接縣城與云蓋寺的二級公路,公路途經永樂鎮栗園村4公里。該工程前期工作包括征地、拆遷、改河、遷墳等,在栗園村涉及到3個村民小組235戶人家,要拆遷43戶230多間房屋,遷墳85棺,征地面積486畝,超過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的90%。
房屋對農村人來說至關重要,是他們一輩子的心血,是留給后代的財富和榮耀,他們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也不愿搬離,遷墳更是讓農村人忌諱的事。加上這幾年村里很多人都蓋了新房子,拆了非常可惜,因此拆遷工作難度很大。
2012年7月中下旬,征地拆遷工作開始了,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孩子還在哺乳期的何怡蒙將女兒留給婆婆照顧,投身到征地拆遷工作中。在征收農戶土地期間由于地界、種植物、土地面積與實測面積不符等問題引起的各種糾紛,她都認真地記錄下來,耐心聽取群眾意見,多方協調,整日蹲守在農戶家,奔走在田間地頭,將矛盾一一化解。
五組李方軍家新蓋的兩層半小洋樓花了50多萬元,裝修是村上最好的,才住了不到四個月就趕上拆遷。辛苦大半輩子才蓋的新房,還沒住幾天就要被拆掉,李方軍怎么都想不通,堅決不同意拆遷。再加上拆遷賠償款比他蓋房子、裝修房子花的錢少,他也不想搬到集體安置點去住。何怡蒙和村支書等人先后多次到他家去做工作,她把二級工路建設項目規劃和安置點的規劃全都拿給李方軍看,并耐心細致地給他講解規劃的具體內容和優勢,她還打聽到李方軍的一些親戚朋友,把他們請來給李方軍做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解釋說服,李方軍思想慢慢有所轉變,她又多次獨自到李方軍家做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李方軍終于同意拆遷了。
何怡蒙憑著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和執著,憑著認真扎實的工作作風,成功解決因拆遷引起的矛盾糾紛30多起。鎮云新區建設工程雖然在栗園村涉及的面廣人多,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征地上訪事件,村上從干部到群眾都對她的調解能力交口稱贊。57歲的王書成是栗園村三組村民,多年前上戶口時,他的出生日期被工作人員填寫錯了,將1966年錯寫成了1936年。他的家人都不識字,錯了也不認識,多少年過去了也沒有人發現。近年來,村上在給村民繳納養老保險時,才發現王書成因年齡錯誤無法享受。何怡蒙了解到情況后,看見王書成的腿腳不靈便,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為了幫他把戶口改過來,帶著村上的證明文件,找村里的知情群眾簽字,多次到鎮派出所協調,到市、縣公安局備案、審查,前后跑了很多次,才把王書成的年齡更正過來。當何怡蒙把養老保險辦好后連同一卡通送到王書成手里時,王書成連聲向她道謝。“何助理為他家的事情可是沒少跑路,自家的女兒也不過如此?。?rdquo;他的養父陳道剛感激地給我們說。
何怡蒙說,這幾年她把村上300多戶群眾家都走遍了,誰家幾口人、誰到享受養老保險的年齡了,誰家收入靠什么,誰家長期困難需要幫助,她都牢記在心。村民居住分散,不通大路的都要步行去,最遠的她走過16里多,步行需要三四個小時。剛開始她一個人走在蜿蜒的山間小路上還有點害怕,為了壯膽,她一邊走一邊唱歌,現在她已經習慣了,不僅不害怕了,反而有一種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享受。
何怡蒙很喜歡這份工作,她說,她的努力付出換來了收獲,換來了村民們的認可,就是對她最大的獎勵,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眼下還有許多工作在等她去干,她將竭盡全力,把工作干好,把青春奉獻給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