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朋友也幫了趙志峰不少忙。有時候醫院做手術的“縫線”完了,從國內發過去的又遲遲不到,病人又不能等,趙志峰就托蘇丹朋友去市場上買。因為語言存在差異,溝通出現問題,有時候給朋友講的和他買回來的不一樣,朋友又重新去買,有幾次去市場時已經關門了,蘇丹朋友就直接找到人家賣線的家里,硬是給買到。
他們對中國醫生的感情相當純樸。雖然蘇丹的社會治安不好,但對中國人異常熱情,讓未經歷的人都難以想象。隊員們一般都不外出,記得有一次出去時,車胎爆在半路,隊員們正著急時,經過的蘇丹人一看是中國醫療隊就停下來詢問原因。查看后,二話沒說,把輪胎拉到七八十公里外修補好后,再送回來。醫療隊給他們錢,對方執意不要。
民族信仰受尊崇
蘇丹人有著很強烈的民族信仰,即使做乞丐,他們也很少有人去偷搶,即使偷,都不會偷中國人的東西。趙志峰在阿布歐舍醫院時,常常和醫療隊員們一起去下鄉,出去時都不用鎖門,即使當地人物資緊張,回來時他們看到的病人都是整齊地等待在門口。
蘇丹人信教,隔段時間就有一次齋月,每逢齋月時,白天都不準吃飯。每天還有五次朝拜,朝拜時,不論你正在做多么重要的事,即使是在手術臺上,蘇丹人都會停止手里的工作,虔誠禱告。人們都是晚上吃東西,太陽一出來就不能再吃東西了。如果小孩白天吃了,下個月就得重新再做一次齋月,這些行為都是靠自覺,而那里的人都踐行得很好。
蘇丹人雖然生活懶散,但心態特別好。一家人常常是出去干活掙些錢后,就拿回家花,一直到花完再出去掙,邊掙邊消費。常常是全家都沒得吃了,才想著出去掙。蘇丹是一夫多妻制,和趙志峰同在醫院工作的一個當地小伙對他說,他在家里排行三十六,因為父親的老婆多,孩子也多,父親都不認識他,還別說叫上他的名字了。小伙根本不在意,那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蘇丹人有個好習慣,就是不抽煙不喝酒。中國人如果想抽,只能去大使館。但酒是絕對禁止的,在蘇丹喝酒要被判刑,他們所有的食物都是不含酒精的。
在醫院,病人們常常做完手術后,就直接離開了,當地醫生都沒有給病人術后消毒的習慣。蘇丹人沒有醫療糾紛,如果手術成功了,他們很感激醫生,如果手術失敗了,即使病人失去生命,家屬都會覺得很自然,認為是主叫他走。“蘇丹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盡管他們并不富裕,但有些精神理念確實值得我們思考。”趙志峰說。
依依不舍感情深
趙志峰去蘇丹時拿了四雙布鞋,兩年時間都已經穿爛了,帶的西裝和皮鞋,臨走時全部送給了當地朋友。“去時帶的物品重達50斤,而回來時,簡直就是一空箱子。”趙志峰說。
聽到隊員們要離開的消息,當地人非常不舍。一個曾被治愈過的病人聽說趙志峰要走,走四十多里路找到他,將自己親手刻制的具有蘇丹風格的工藝品送給他。
“臨走時,看到還有那么多病人,就很舍不得回來。”趙志峰說。當問起他在蘇丹救治了多少病人時,他說,沒算過,應該挺多的,也許有幾千個或者成萬個。
回來的日子里,趙志峰經常會想起在蘇丹的生活,后來還有一次去蘇丹的機會,他非常想去,但是因為個人身體原因,他不得不放棄。直至現在,他還很想念那里的人民。“雖然艱苦,但美好而充實,感覺個人價值在那段日子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作為醫生的職責治病救人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是人生的一段寶貴經歷。”趙志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