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云
“他們有口道不出喜怒哀樂,有眼看不見柳暗花明,有腿翻不了崇山峻嶺,有耳聽不見電閃雷鳴,他們是殘疾人,也是社會的弱勢群體。”4月2日,洛南縣殘聯工作會上,柏峪寺鎮殘疾人專職委員王莉在交流發言中動情地說。
臺下100多名基層殘疾人專職委員里,今年31歲的王莉,年輕的臉龐、友善的笑容很是引人注目,問到為何選擇這個行業,她沉吟了一下,稱父親是基層工作人員,從小看他下鄉入戶,為老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受到了感染,也想成為和他一樣的人。
2014年,王莉通過招聘考試被分配到離洛南縣城100多里的寺耳鎮,兩年后,又被調配到柏峪寺鎮。做了5年的殘疾人專職委員,對這份工作的理解越發深入。“它就像一個紐帶,一頭連著基層的殘疾人朋友,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王莉說。
了解政策,吃透政策,才能準確答復殘疾人的疑惑,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紅利。“比如如何辦理殘疾證,以及殘疾人兩項補貼,如何進行法律維權……”王莉說,這些是殘疾人最關心的話題,也是他們工作的重點。
除此之外,還要融入殘疾人群中,和他們推心置腹地交談,了解他們的所思、所需、所盼,才能為上級領導的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比如一年一度的殘疾人信息動態更新,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這兩項工作都是為了更好地反映殘疾人的生活狀況和基本訴求。”
專職委員的工作大多是煩瑣的,一不小心就會遺漏。“有時,同一天幫多位殘疾人申請輔助器具,如果不記錄下來,很容易忘記。”在這個過程中,王莉養成了每天記筆記的習慣,厚厚的一沓筆記,滿滿記載著她付出的賬單。
寺耳鎮王溝村殘疾人惠亞軍,因為癱瘓無法行走,常年坐在輪椅上,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殘聯決定對惠亞軍實施無障礙環境改造,在他家門口修一個坡道,方便他坐輪椅出行,這個項目需要王莉去現場跟進,那時她已經懷孕6個多月,當天,又下了一場大雨,路特別不好走,同事勸她別去了,可是,她不想耽誤工作進度,非堅持要去。看到王莉跑那么遠來實地測量,惠亞軍的家人感動地為她端茶倒水。
來到柏峪寺鎮后,王莉第一次去關帝廟村王結實家,眼前的一切讓她揪心:屋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因為生了一種罕見的病,王結實無法站立,只能匍匐在地往前挪動,他的一個兒子還有精神疾病。回來后,王莉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她想為王結實做點什么,“本想幫他申請一臺輪椅,但他家的院子還沒打水泥地,坑坑洼洼的,輪椅肯定用不成,最后給他送去了1000元的臨時救助金。”
去年,在進行殘疾人信息動態更新時,縣上要求各村專職委員最好用手機APP操作,但由于文化、年齡限制,很多專職委員都不會用手機錄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莉自己坐班車,每天跑一個村,按流程詳細指導,直到所有的專職委員都學會為止。
有的殘疾人因為身體原因,十分自卑敏感,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遇到這種情況時,王莉總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換位思考。有一次,一位殘疾人來申請兩項補貼,王莉接過他的殘疾證,看上面寫著肢體和言語多重殘疾,就隨口說了一句,我看你說話好好的啊,怎么是言語殘疾,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殘疾人突然很生氣,覺得這句話是對自己的質疑,他氣沖沖地把殘疾證奪下來,摔門而去。王莉愣在原地,不知道怎么辦,就連忙聯系到他的家人,解釋了自己的原意,希望他不要往心里去。
王莉說,這個社會對殘疾人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在找工作時,有人會說,身體健康的人工作都沒解決,哪有條件解決殘疾人的。”無意中說的話,對殘疾人來說,卻是一種偏見和歧視,她希望更多的人對殘疾人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他們視為社會的一分子,平等而尊重地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