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云
堅強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42歲的高位截癱患者齊敏蟬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她每天都告訴自己,要堅強地活著。為了懂事的孩子、不離不棄的丈夫,她用行動詮釋著堅強的含義。
躺著刮土豆皮,爬在床邊切菜,坐在輪椅上搟餃子皮、打掃衛(wèi)生……在洛南縣景村鎮(zhèn)一間破舊的房屋里,齊敏蟬頑強地支撐著一個幾近散架的家。
2018年冬天,齊敏蟬感覺渾身乏力、走路腳痛,一次上廁所時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在西安某醫(yī)院治療期間,七八天內(nèi)反反復復發(fā)高燒到43℃,醫(yī)生診斷為腦膜炎,稱細菌已經(jīng)感染了全身。醒來后,她的胳膊以下沒了知覺,大小便失禁,生活無法自理。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在剝奪行動自由的同時足以摧毀一個人的意志。
“就是不想活了。”齊敏蟬說,這是她出院后唯一的想法。她整日哭泣,不愿見人,甚至以絕食對抗一切。丈夫車宏亮含著淚勸她:“只要我活著就一直照顧你,我也愿意。”一雙年幼的兒女哭著跪在她面前說:“媽媽,我們聽話,不讓你死。”回想起這一幕幕,齊敏蟬不禁濕了眼眶,從那時起,她發(fā)誓一定要堅強,為了老公和孩子,不能再悲觀消極了。
丈夫不再外出打工,他擔負起照看年幼孩子和癱瘓妻子的重任。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妻子翻身、清洗、按摩,收拾家務……齊敏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做不了別的,只盼望著早日能生活自理,幫丈夫減輕點壓力。
“像蟲一樣向前挪動著身體。”齊敏蟬說。她每天艱難地在床上做康復訓練,鍛煉胳膊和上身的力量,漸漸地,她可以隔兩個小時自己翻一次身;拿筷子時手不抖了,胳膊也有勁了,能自己吃飯了。丈夫忙的時候,給她把東西準備好,在床邊支個小桌子,她爬在床上切菜、做飯。最大的變化是,齊敏蟬不再那么怕別人異樣的目光,丈夫推她出去曬太陽,也能和左鄰右舍聊天了。
齊敏蟬病倒后,一家四口僅靠1000多元的低保和殘疾補貼度日,兩年多沒買過新衣服,好心的親戚朋友把舊衣服送給他們穿。齊敏蟬說:“過年時,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穿新衣服,特別羨慕。”說起孩子,齊敏蟬心里覺得欠他們太多了。
今年年初,齊敏蟬發(fā)現(xiàn)一些殘疾人在抖音上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她很受觸動,也想通過這種方式排遣痛苦,和外界多接觸。她給自己起了個網(wǎng)名叫“堅強燕子”,希望能像燕子一樣重新飛起來。至今,她已發(fā)了200多條短視頻。其中一條是丈夫推她到山頂散心的視頻,配文是:看到坐在一旁休息的老公累得直冒汗,眼睛濕潤了。在那些視頻中,齊敏蟬寫下了以切膚之痛換來的感悟:“放棄容易,但堅持很酷,努力活出最好的樣子。”“人生不必完美,但一定要精彩。”“改變不了命運就改變自己。”其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是:堅強、努力、感恩。
齊敏蟬還嘗試著做直播,賣一些小商品掙點零用錢,“每天掙十幾塊錢,還是挺開心的,起碼能給自己買紙尿褲了。”在網(wǎng)絡上,她認識了很多熱心的朋友,“有一個姐姐,硬是給我轉(zhuǎn)了300元錢。還有一些網(wǎng)友來家里看我,鼓勵我早日康復。”齊敏蟬說。而當網(wǎng)友遇到坎坷想不開時,她就以自己的故事現(xiàn)身說法,把別人無私獻給她的愛心又傳遞出去。
和別人聊聊天,知道還有那么多人關心她,齊敏蟬漸漸開朗起來,會笑了。“心態(tài)好了,病似乎沒有那么痛苦了,日子還得往前過。”齊敏蟬說。她的丈夫以前是貨車司機,為她丟了工作。如今她最大的期盼是丈夫能就近找一份工作。“一大家子總得有人掙錢,不能光靠政府。”齊敏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