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米子揚 侯彬
11月8日,立冬剛過,天氣瞬間冷了許多,而洛南縣三要鎮龍山村的宏達工藝品合作社內卻異常的紅火與繁忙,二三十個工人正在忙著制作紙燈籠,一個個色彩艷麗、形態迥異的燈籠把合作社裝飾得分外喜慶。
龍山村位于洛南縣以東45公里,全村456戶,1617口人,這個坐落在“三溝一洼一道灣”的村子偏僻閉塞,資源匱乏,勞動力780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卻做起了跨國大生意。
早在清末民初,龍山村就有一部分村民從事手工藝品制作,用竹子編斗笠,用竹篁制作孔明燈,用紙和紗布制作燈籠……特別是村民手工制作的十二生肖紙燈籠,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和歡迎。“以前我們做的燈籠都是自產自銷,也有自己建立小作坊的,但因為生產條件簡陋,加之燈籠制作靠純手工,生產效率低,就算有大單子村民也不敢接,生產能力跟不上呀!”龍山村村黨支部書記常安心回憶道。
為了繼承和發展這一傳統產業,2008年4月,龍山村村“兩委”經過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在村民楊增壽家的閑置房進行加工、制作燈籠。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村“兩委”干部發現,雖然有了燈籠的制作場地,但是場地小、規模小、工人少、訂單量不穩定等因素始終讓燈籠這一產業難以發展壯大,無法成為村民穩定的收入來源。怎樣讓這一產業發展壯大,為周邊群眾鋪就一條家門口的就業路,成為龍山村的頭等大事。通過幾年的生產探索、市場調研和招商引資,2014年,龍山村重新選定燈籠廠生產廠房,成立了制作、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宏達工藝品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們在零售的同時還在淘寶開了網店,通過電商平臺將燈籠銷售到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社負責人常高攀告訴記者,目前國外客商已經成了合作社最大的客源,最多時一次能接到上百萬個燈籠的訂單。“這些燈籠主要用于節日和活動現場布置,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印制出各種圖案和樣式的燈籠,有西方人喜歡的南瓜燈、圣誕老人燈、風琴燈,還有各種中國傳統圖案的燈籠,銷量都很不錯。”據常高攀介紹,除了外觀精美,種類多樣以外,龍山燈籠受歡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燈籠主打“綠色生態”牌,糊制燈籠的原材料都是彩紙、竹簽等材料,環保無污染,很受消費者歡迎。
龍山村的紙燈籠銷售到了國外,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增收的新路子。自宏達工藝品合作社成立以來,年加工燈籠200多萬只,收入200多萬元,先后吸收龍山村剩余勞動力210多人,發放工資70多萬元,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常年在這務工,閑了就做,不耽誤在家做飯,照顧孩子,時間很自由,每天都能來做上幾十個燈籠,也算是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在廠房里忙著粘貼燈籠紙片的張民芳,是龍山村本地人,她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且踏實。
“工資是按件計算的,多勞多得,現在天冷了,廠里開放著暖氣,來干活的村民每天都有幾十個,手腳麻利的做上一天,能掙上百元。”常高攀指著工廠墻上的工資表說。記者看到工資表上工人們的工資從幾百塊到幾千元不等,最多的能達到5000多元。
龍山村的燈籠事業,不僅傳承了老一輩人的傳統手藝,還抓住了商機,讓眾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收入翻番的同時,他們又照顧了家庭、管理了田地。現在,許多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到家鄉合作社務工。
手工紙燈籠成了龍山村群眾一個新的收入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