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紀實
本報記者 肖 云
開欄的話
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市在“人盯人”防搶撤防汛工作機制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創新“‘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構建起了以片區為單元、以片長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治理模式,打通了責任落實“最后一公里”,社會治理實現了從粗放向精細轉變,從管理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
即日起,本報推出《打造“一都四區”推動高質量發展——基層社會治理的商洛創新》專欄,對我市探索創新“‘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的工作動態、做法、成效等進行全面報道。敬請關注。
11月3日,洛南縣石門鎮東山村在召開院落會的過程中,聽取了八組片長蘇換芹的建議,經過考證,同意向鎮上報送村民張新民因患重病享受低保政策的申請,有效防止了張新民因病返貧,片長蘇換芹發揮了防返貧監測員作用,為脫貧攻堅成果后評估工作排除了隱患。
11月8日,石門鎮王橋村八組片長馬小平在例行巡查中,發現村民馬新鋒、王建軍、馬明、馬金強等幾戶人家的水管漏水,他趕緊買來防凍棉,將漏水部位包了個嚴嚴實實。
11月14日,三要鎮羅村九組片長王新榮在凌晨時分對沙河羅村段進行巡查,發現有人在河道中盜挖河沙,他及時拍照,并通過手機APP向鎮村干部報送信息,鎮村干部第一時間趕到,阻止了對方的違法行為……
這些事例,正是洛南縣探索“‘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的一個個生動例證。
今年以來,洛南縣把“‘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視為“一字號”工程,圍繞“書記抓、抓書記”,建立起以片區為單元、以村支部為核心、以片長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通過“支部聯系片長、片長聯系群眾”,推動社會治理觸角有效延伸,激發群眾自治活力,切實提升了基層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智能化、人性化及瞬時化水平,走出了一條具有洛南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路子。
選準選優片長,實行動態化管理。重點整合“村民小組長、公益崗位人員、退休退役人員、共產黨員、治安積極分子”等群體力量,按照“就近化、適齡化、專業化”原則,兼顧村民認同度和片區治理現實需要,經全員摸排、重點推選、公示公告和聘用選任,選聘片長3492人,其中專職片長989人,形成“全域覆蓋、聚點成面、飽和管防”的良好局面。同時,以鎮指揮部及村指揮所為主體,分別設置指揮體系檔案、片長基本資料檔案及片長“八項主責”履職情況檔案,要求動態更新村民基礎信息資料及困難群眾幫扶資料、重點人員走訪幫教臺賬、片區社會治理隱患等資料包,做到對負責區域情況清、人員類別清、突出問題清、隱患矛盾清,助推片長成為片區“活戶籍、活檔案、活地圖”。
聚焦末梢終點,實現精細化治理。治理體系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最易被忽視的環節也在基層。洛南縣把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放在村組層面,鼓勵各片區因地制宜、大膽創新,落實落細落小基層社會治理任務,實現管理無盲區、服務無縫隙,徹底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洛源鎮龍潭村針對群眾居住分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鄰里糾紛突出等情況,創新推出“大媽會”“村民議事會”和“‘村賢’碰頭會”,為片長履職創造了多樣化平臺。麻坪鎮峪口村結合轄區地形復雜、自然災害多發、“三留人員”較多等現狀,把“人盯人”防搶撤機制作為工作重點,推出了由片長組成的集防范、預警、撤離于一體的前沿指揮體系,平時開展應急常識教育、應急演練,戰時發揮“天線”作用,提高了防搶撤工作的精度和效率。柏峪寺鎮前河村針對轄區自然資源屢遭破壞的狀況,教育片長“立足小片,關注大片”,推出“交互巡查,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了對轄區沙河沿線的全時空管控。
突出重點領域,提升治理成效。以農村當前矛盾問題較為突出的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領域為重點,縣上積極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及時調處化解矛盾糾紛582起,維護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結合平安建設暨“九率一度”提升工作,以片區為單位組建群防群治隊伍247支,共排除治安隱患69處,使多名群眾遠離電信詐騙的陷阱;圍繞政策宣傳、災后重建、脫貧攻堅成果后評估、護林防火、秦嶺保護、風險防控等,依托“院落會”“村民微信群”等,共開展宣傳活動3700多場次,由“‘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構建的高效、立體、數字化治理模式已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