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樹 熊國亮 代緒剛
初冬時節,天氣漸寒,筆者走進商南縣富水鎮油坊嶺村的萬畝茶園,30多名村民在縣茶葉技術員的指導下,忙著給茶苗培土、施肥。
“不要小看這些茶苗,它是我們的致富樹,光靠在茶園里務工,我一年就能掙1萬多元。”村民陳幫福樂呵呵地說。
油坊嶺村的百姓因茶而富,是商南創新開展“黨旗引領振興路”黨建主題活動的一個縮影。
2021年,商南縣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緊抓黨建引領“牛鼻子”不放松,創新開展“黨旗引領振興路”黨建主題活動,通過實施“建強振興堡壘、配優振興頭雁、做強振興產業、配備振興專員”等舉措,有力抓好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支部引領 產業興旺
“這片萬畝茶園是村上和縣茶葉聯營公司聯合建立的茶葉基地,實行村企聯營以來,村黨支部牽頭創辦了集體經濟合作社,積極探索‘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企業+農戶’運行模式,村民流轉土地有報酬,入股合作社有分紅,再加上在茶園務工,收入是越來越多,日子是越過越好。”油坊嶺村黨支部書記陳明清說。
作為商洛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商南縣湘河鎮后坪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吸鐵石”作用,吸納5名致富能手加入黨組織,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花椒、柿子、土雞蛋、中華蜂、蒼術五大產業,12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鄉村振興步伐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組織和黨員“兩個作用”是否充分發揮。商南縣堅持以“紅色引擎”驅動“產業興旺”,帶動百姓坐上“致富快車”。該縣大力推行“黨支部+五聯”模式發展集體經濟,通過村村聯建12個村、村企聯營25個村、村社聯促44個村、村戶聯幫32個村、店戶聯結10個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27個,新建優質茶園1.5萬畝、中藥材基地4.8萬畝,把1.4萬戶農民鑲嵌在產業鏈上。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創業賺“資金”、兌補得“現金”,實現了“一地五金”穩定增收的目標。
目前,該縣已打造集體經濟示范村30個,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88.2%。
人才聚集 活力增強
今年33歲的劉尚武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和朋友一起開辦了商南縣金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在村“兩委”換屆中,他當選試馬鎮大坪村黨支部副書記。
“之前我在湖北的一家農業科技公司上班,雖然收入高,但是一直想回家鄉發展。近幾年,商南發展日新月異,縣上也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我便決定回鄉創業。我一定不辜負村民的信任,盡自己所能把家鄉建設得更加富裕美好!”劉尚武堅定地說。
人才是鄉村發展、拉動生產力的源泉。針對農村人才匱乏、流失迅速、活力不足等問題,商南注重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統籌制定“一攬子”政策,通過選聘“振興人才”、開展“振興課堂”、強化“振興保障”等措施,著力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
商南縣建立村干部“三崗十四級”和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使基層干部的待遇得到了充分保障。據統計,在2021年的村(社區)“兩委”換屆中,共有147名外出創業人員返鄉擔任村干部,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商南縣積極實施鄉村振興人才“三大計劃”,2021年已招錄140多名高素質人才助力振興。
“人才+”服務模式推進以來,農業、科技、衛健等10支人才服務團深入農村幫扶幫困,先后開設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技術培訓860多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500多人次;建立社區工廠20多家,就近就業1200多人,年均增收1.4萬元。
“頭雁引領”激發“群雁活力”。在商南,越來越多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草根工匠等鄉土人才脫穎而出,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大展身手、綻放才華。
精細治理 優質服務
“社區的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服務隊真熱心,經常組織大家鍛煉身體,有瑣碎小事找到他們,解決得又快又好,給他們點贊!”東興社區居民熊開行高興地說。
東興社區是商南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為進一步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社區積極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起“社區黨支部—居民片長—小組長”三級治理網絡。40名黨員干部主動擔任片長、組長,采取上門詢單、主動接單、分類建單、精準派單、支部驗單的“五單”模式,積極發揮政策宣講、應急搶險、防返貧監測、調處糾紛等八大職責,零碎小事立刻解決,大事難事共商共議,累計辦結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650多件次。
鄉村社會要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商南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全面推行“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1844”機制,構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精細治理和優質服務重心下移,有力繪就社會治理“同心圓”,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