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楊 閆偉鋒 圖/畢波波
八里砂鍋傳人尤鐵娃對制作好的砂鍋進行燒制
陰干上釉后即將要燒制的砂鍋
洛南縣城關街道辦事處八里社區擁有獨特的耐火黏土、煤炭和油松等燒制砂鍋不可或缺的材料,所燒制的砂鍋是聞名遐邇的洛南特產之一。八里砂鍋輕薄而結實,細致卻透氣,樸拙但釉亮,耐高溫能持久,廉價又實惠,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不僅暢銷陜西省內各個市縣,還遠銷河南、山西、湖北等省。
5月2日,在洛南縣城關街道辦事處八里社區東弘錦宿院內,筆者見到八里砂鍋傳承人尤鐵娃正在明亮的操作間忙碌地制作砂鍋。“我是祖傳的手藝,18歲就開始做,原料就是爐渣和陶土,兩樣配合,首要的是選土,然后揉土,必須將土和勻,再用模具制作砂鍋……”他熱情地向前來旅游住宿的游客介紹。
據砂鍋制作手藝人薛懷志介紹,八里砂鍋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手工業作坊達到二三十家,年出產品12萬件以上,曾經一度成為村上主要的產業。燒制砂鍋有很強的技術要求,也是極為辛苦的差事,隨著時代的變遷,砂鍋逐漸被其他制品所替代,市場前景日益萎縮,燒制砂鍋的技藝也沒有多少人感興趣,技術工人嚴重缺失,沒有人接班,傳統制作工藝瀕臨滅絕的危險。
守護傳承文化遺產,永久留下歷史記憶,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道“必答題”。歷經百年,砂鍋仍舊是當地群眾頗受歡迎的一種炊具,用它熬湯,湯亮味醇;用它燉肉,香而不膩;用它熬中藥,味真而性純;用它溫汁,保暖不腐;用它做砂鍋豆腐,更是一絕,嫩而不爛,口齒留香,別有一番滋味。
近年來,洛南縣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積極探索“文化遺產、旅游、文創、鄉村振興”等活化利用創新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全方位加強宣傳推廣,讓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綻放新風采。
“東弘錦宿和咱的老藝人進行合作,老藝人負責工藝和生產,東弘錦宿負責銷售,先把這門手藝保留下來,再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讓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東弘錦宿負責人孫旭信心滿滿地說。
八里砂鍋不僅是單純的生活炊具,更是一種傳統的工藝制品,古樸獨特的工藝技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用好傳統砂鍋工藝這個寶貴資源,既是繁榮地方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薪火”,也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