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宏濤
8月9日,走進洛南縣景村鎮常灣村,大片綠油油的煙田映入眼簾,煙農們正在采摘、運送、烘烤。煙地邊烤房旁,常灣村駐村第一書記邊來寶和煙農們正聚在一起聆聽著煙站技術員帶來的煙葉烘烤技術培訓。
2021年11月,90后的洛南縣檔案館干部邊來寶來到景村鎮常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認真工作、開拓創新,在駐村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起“連心橋”,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建設鄉村振興“大學堂”
“煙葉采摘、烘烤,直接影響到烤煙產出質量。”煙站技術員高永平說道。
當前,正值煙葉采收的關鍵時期,常灣村以烤煙強管理、提質量、增效益為目標,依托村上的鄉村振興大學堂,聘請煙站技術骨干到“大學堂”開課,將“技術套餐”送到煙農手里面,確保烤煙生產提質增效,煙農增產增收。
“煙葉種植三分靠種,七分靠管。”邊來寶說,烤煙種植在常灣村已有20多年的歷史,烤煙面積從當初的“百畝村”發展到現在的“千畝村”,現如今是景村鎮有名的“種煙大村”。現有煙農66戶,烤煙生產已成為常灣村當地的特色主導產業。
煙葉生產技術性較強,邊來寶結合當地實際,組建鄉村振興“大學堂”,充分發揮黨員干部人才示范、幫扶引領作用,聘請技術人員、土專家、致富帶頭人、鄉賢等擔任講師,重點培訓懂經營、善管理、會種植養殖的農戶,讓他們通過科技實現產業興旺。
與此同時,邊來寶還將鄉村振興大學堂與基層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治理等方面有機結合,聘請縣委黨校教師、鎮上相關業務骨干擔任講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為村上干部群眾傳授新理論、新思想,講述法律法規和各項惠農政策,用理論武裝黨員干部頭,教育引導大家學法守法,著力提升鄉村整體素質和帶富能力,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搭建黨群關系“連心橋”
“夏季是極端天氣頻發的季節,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面對極端天氣,如何應對……”近日,在“常灣之聲”微信公眾號上,邊來寶向村民發布應對災害性天氣和防汛信息。
常灣村位于洛南縣景村鎮北部,地形地貌以山地坡塬為主,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378戶1440人,常年外出務工485人,幾乎占到勞動力人數的一半。針對這一現狀,邊來寶創建了“常灣之聲”微信公眾號,無論是上級的各項政策、村里的重要活動,還是群眾的農產品推介、務工信息的發布,他都通過公眾號推送出去,群眾有什么心聲,也可以在評論區里上傳。如今,邊來寶把公眾號打造成政策宣傳、鄉村推介平臺,架起了黨群關系的“連心橋”。
“我們在外面打工,老人都在村子里住。‘常灣之聲’微信公眾號讓我感覺特別親切,在外地也能看到村子里的動態。”遠在廣東務工的常大哥說。
談到“常灣之聲”微信公眾號,邊來寶告訴筆者,之所以起名“常灣之聲”就是為了讓常灣村的村民,無論在哪里都能夠時刻關注村里的發展和變化,還可以將常灣村的各項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對外推介,吸引外界關注,助力招商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