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宏濤
盛夏時節,九龍山下,鹿池河畔,綠意盎然。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群眾漫步在沿河修建的林下觀景廊休憩乘涼,訴說著和美鄉村的幸福味道。
御史故里,產業基地,生機勃勃,勤勞奮進的御史村村民忙碌在香氣四溢的金銀花產業園里,處處充盈著鄉村振興的甜蜜希望。
近年來,景村鎮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振興,以“綠色田園,和美鄉村”為突破口,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涵養文明鄉風,塑形又鑄魂,繪就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
鄉村風貌展新顏
漫步景村鎮八一村鹿池川河畔的柳蔭步道,吹著徐徐涼風,聽著潺潺流水,三五孩童時而在清澈的河水邊嬉戲,時而在潔凈的林蔭道追逐,步道邊的紅仁核桃掛滿枝頭,不遠處的涼亭下,核桃基地務工的幾位村民在休息之余話說著村里的可喜變化。
變化看在眼里,幸福甜在心頭。今年62歲的張大爺是土生土長的八一村村民,他高興地說:“現在咱們村的主干道寬闊敞亮,水泥硬化路干凈整潔,每天我都來這林蔭步道上走一走。”
八一村地處洛南縣城以東10公里,坐落在秀麗的九龍山(兌山)腳下,344國道和鹿池河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如何充分發揮優勢,吸引更多人返鄉發展是八一村“兩委”班子一直思考的問題。
“鄉村要想發展,既要‘里子實’,更要‘面子靚’。”八一村黨支部書記楊憲英說,八一村不斷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加快補齊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加大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亮化,清垃圾、治污水、改廁所、修道路,還修建了文化小廣場、沿河觀景休閑廊橋、林蔭步道、涼亭等,一場從環境到生產,再到生活、生態的深層次變革持續推進,一幅“青山鑲嵌家中,綠水環抱家園”的生態宜居畫卷正在被一筆一筆描繪。
“環境好了,心情好了,年輕人回家的次數也多了,村上還組建有惠農煙葉、紅仁核桃合作社和有機肥廠,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楊康龍感慨地說。
如今走在八一村,放眼望去,田野地頭綠意盎然,農家房屋錯落有致,水泥硬化路干凈整潔,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組織聯建興產業
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產業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動力“后勁兒”。
景村鎮黨建聯盟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地處縣城以東15公里處的下澗村,園區占地30多畝,是景村鎮目前最大的食用菌產業基地。
8月1日,筆者走進景村鎮食用菌產業示范園,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一股股清新的菌香撲鼻而來。大棚內,一排排菌包上密密麻麻的香菇迎著夏日的第一縷晨曦爭相探出了“小腦袋”,鮮嫩飽滿、長勢喜人,村民們拿著籮筐穿梭在菌架中忙著采摘、篩選、裝箱,以滿足大批量訂單的需求。
“夏季天熱,我們都是利用早上時間采摘香菇。”村民黨英粉笑著說,“我長期在這里務工,一個月有近兩千元的穩定收入,離家近可以照顧到家庭。”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提供了機會。景村鎮下澗村黨支部書記李恩干介紹,黨建聯盟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建有標準化大棚40座,種植袋料香菇80萬袋,帶動附近3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每年還為聯盟的村集體經濟增加8萬元的收益。
為蹚出產業發展新路徑,景村鎮黨委牽頭,依托下澗村食用菌產業基地,以下澗、齊坡等7個村組織聯建的模式組建產業黨建聯盟,以黨組織為引領,搭建“黨建聯盟+村黨支部+企業+農戶”四大主體聯動,通過整合各方資源要素的“1+4+N”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聯盟組織優勢,打破區域領域壁壘、協調各方資源要素,將黨組織、企業和農戶有機融合,帶動村與村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
“鎮上引進四川鑫苗有限公司入駐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推行‘產業園+集體經濟+企業+農戶’聯農帶農模式,實現培訓、種植、管理、采摘、銷售全鏈條式發展,將黨組織、企業和農戶有機融合,實現村企業、集體和農民互促共贏。”景村鎮組織委員王小雨說。截至目前,聯盟食用菌產業園與四川成都、綿陽等地客商簽訂訂單,盈利24萬元,為全鎮培訓產業技術人才80多名,輻射帶動全鎮發展食用菌產業200萬袋,實現“聯盟共建、產業共贏”發展新格局。
文旅融合顯成效
盛夏葳蕤,草木勃發,云天藍碧,滿目蔥蘢。
奔赴“御史故里”感受鄉村厚重淵源的歷史文化,走進“戲曲之鄉”體驗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俯身金銀花基地感受香氣四溢的花香,踏足農耕文化館找尋鄉愁記憶……如今的景村鎮御史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詩和遠方”。
御史村自古就有“御史故里”“戲曲之鄉”的美譽。8月2日,筆者走進御史村,映入眼簾的是鮮花綻放、綠樹成蔭,一條條平坦整潔的巷道向前延伸,一座座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兩側,村民孝老愛親展現著文明新風尚。
文化墻上,二十四孝、移風易俗、御史文化等圖文并茂的文明元素格外顯眼,處處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這些文化元素,已成為鄉親們身邊的‘無言老師’,我們在感受孝道文化的同時,也讓孝老愛親的良好風氣在生活中傳播和傳承。”村民藺敏說。
淳樸民風也孕育了良好的新風尚。村里動員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的代表組成農民講師團,在“宣講小院”里定期教授文明知識、生產生活技能等;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長廊,評樹先進典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惠農政策,倡導文明新風。
“御史村已連續14年舉辦‘鄉村春晚’、秧歌展演、舞龍舞獅展演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將文明鄉風滲透到群眾中去,讓鄉風文明牢牢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御史村黨支部副書記郭夏鋒說。
御史村在加強文明建設的同時,聚焦以“農”為根基、以“文”為神韻、以“旅”為表達,深入挖掘鄉村資源,將鄉村文化符號與特色產業、旅游發展緊密連接,大力發展金銀花種植、休閑垂釣、研學旅游、民宿體驗等觀光休閑旅游產業,建設“四為”書院、家風傳習館、村史館、農耕文化館等,弘揚張載“四為”思想,傳承御史張鵬廉潔文化,打造出一個有故事、有溫度的文化鄉村,全面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村上的合作社開發的金銀花茶、黑花生、土蜂蜜、烤核桃、琥珀核桃仁等‘洛味緣’系列產品,銷往省內外各大城市,實現年產值2370萬元,帶動就業300多人,全村戶均年增收3200元。”御史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滿激動地說,“我們將緊扣‘千萬工程’示范村創建機遇,通過唱響農文旅融合的協奏曲,釋放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年接待游客萬余人次,逐步實現由‘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