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澤平 見習記者 孫遠飛
游客參觀家風館
“太爺爺,這里面有啥?”
“這里藏著咱家、村子的寶貝,是祖祖輩輩傳下的品德和規矩。”
3月6日,洛南縣景村鎮御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78歲的村民張安民牽著滿是好奇的曾孫走向村里的家風家訓館。
初春的御史村,山雪剛化,微風里帶著泥土氣息與花香。村里的抗日炮樓、家風家訓館、農耕文化館前,三三兩兩的游客進進出出。御史村本名張村,因這里曾是宋朝著名儒官張載后代——明朝御史張鵬的故里而更名為御史村。在歷屆駐村單位的接續幫扶下,御史村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整修抗日炮樓,修建家風家訓館,流轉閑置民房打造農耕文化館,并將三者整合形成御史村村史館。如今,御史村村史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文化地標。
凝聚力量再奮斗
“1944年,日軍進犯河南,為構筑保衛陜西防線,當時選擇御史村小山頭修炮臺就是用來準備打日本飛機用的。”商洛市廣播電視臺駐御史村第一書記蘇智華指著墻上的老照片說。
走進抗日炮臺,從紅二十五軍路過到抗日戰爭期間村民參軍,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張張圖片,詳細記載著御史村從貧困走向富強的變化。
御史村黨支部副書記郭夏鋒介紹,曾經的御史村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薄弱、群眾增收困難,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上下一心、苦干實干,大力發展烤煙、中藥材、黑花生、金銀花、核桃等產業,先后成立多個市場主體,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村企共富的發展格局。
張安民老人看著墻上脫貧前后對比的照片,眼眶微微濕潤:“以前日子苦啊,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村史館見證了御史村人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在村莊發展過程中逐漸沉淀為一種集體意識,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激勵著村民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拼搏,也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讓村民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積極投身村莊的文明建設。
傳承精神火種
走進家風家訓館,張安民老人指著張載的畫像,認真地給曾孫講述著先人的智慧與品德:“孩子,這是咱們先輩張載,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御史村人。要記住,做人得有擔當,要守規矩……”
伴隨著老人的講解,前來參觀的游客張先生感慨道:“這家風館建得可真好,一來能了解先輩的故事,二來對孩子的教育也很有意義。”
御史村家風家訓館里,圖文、音像與實物資料相互交織,生動地展現出一幅有關家國理想、典范、春秋、風范、夢想與楷模的畫卷。從四大偉人、歷史名人家風的展示,到張載思想的深遠影響,再到紅色革命歷程,每一處陳列與展示都滲透著“廉修身”“廉潔志”“廉齊家”“廉守業”“廉自律”等深刻內涵。
家風館內,一字一畫、一物一景都承載著先輩的諄諄教誨,傳承著御史村的精神血脈。這些家風故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溯,更是化作了當下村民行為規范的無聲指引,它宛如一只無形卻有力的手,推動著整個村莊形成淳樸善良、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村民在良好家風的滋養下,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展現出文明和諧的鄉村風貌。
留住記憶向未來
在農耕文化館,則是另一番充滿煙火氣與歷史感的景象。游客漫步其中,不時發出陣陣贊嘆:“這些老物件承載著過去的農耕記憶,讓我們看到了先輩們勤勞的身影。”
館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傳統農耕器具,犁、耙、石磨等,每一件都布滿歲月的痕跡。它們是御史村農業發展的見證者,訴說著一代又一代村民辛勤耕耘的故事。
村民賈來兵老人拿起一個破舊的簸箕,向孫子介紹它的用途:“以前,咱們就靠這些工具種地,雖然辛苦,但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農耕文化館不僅是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存與展示,更讓村民銘記勞動的價值。
“農耕文化館如同一座時光的橋梁,連接著過往與未來。這里,每一件農具都訴說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汗水,每一幅畫卷都描繪著田野的詩意與生活的韻律。我們不僅在這里留住了記憶,更在這里播種希望,向未來傳遞著生生不息的農耕精神。”御史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滿說,“我們要將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化作滋養未來的沃土,讓農耕文明的種子在心田生根發芽,開出時代的新花,引導村民為打造美麗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