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謝曉欣
陽春三月,正是中藥材種植的好時節。放眼洛南縣古城鎮謝底村,山野間藥田連片,只見三三兩兩的村民分散在林間俯身開穴、精準點種、覆土培實,不時傳來說笑聲。
“下種要像給娃娃蓋被,薄厚都得講究。”村民劉新治邊干活邊給周圍群眾講解,“種天麻是個細致活,種子要擺正,土要蓋得均勻,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這樣才能保證出苗率。”
在古城鎮姜村村,另一幅好“錢”景躍入眼簾。該鎮秦農果蔬專業合作社盤活玫瑰小鎮1500畝土地資源,創新開展藥糧套種項目,在玉米地里套種紅參等中藥材,配套建設烘干車間、冷藏庫等設施,與藥企合作延伸產業鏈,并通過土地入股、務工就業等模式帶動150多名群眾增收,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與農戶三方共贏。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聯合縣級技術團隊深入田間開展土壤改良、綠色防控等技術指導,走出了一條“生態變現、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村里叫我們來幫忙種天麻,1個月算下來能掙兩三千塊錢,還學到了種植技術。我自己種了1畝地左右,也想跟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務工村民齊根明一邊干活一邊開心地說,眼下正值天麻播種高峰期,最近這里每天有20多個工人在干活,每人一天能掙100元左右,時間延續3個多月,僅此一項就能有近萬元的收入。
謝底村黨支部書記楊濤濤說:“我們村將10畝林地進行流轉種植天麻,不僅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還為村里的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農戶通過這個機會不但學到了實打實的天麻種植技術,還開啟了自主種植之路,增收致富的渠道是越拓越寬。”
藥材好,藥才好。近年來,隨著洛南縣中藥材種植產業的大力發展以及中藥材市場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古城鎮村民加入到種植隊伍中來,形成了以姜村至謝底、何村至馬連灘、高塬至中山等為核心的3條溝域,群眾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林草地等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廣泛種植天麻、丹參、桔梗等中藥材,實現了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目的,讓中藥材成為全鎮群眾致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