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家住商南縣試馬鎮紅廟村的胡斯軍和妻子李丹是殘疾人,家里十分困難,在2017年數據清洗中,胡斯軍一家被識別為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身殘志不殘,想靠發展產業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無奈沒有啟動資金。在村委會及幫扶干部的提議下,他在試馬農商銀行貸了5萬元,購買了種植香菇輔料,建起萬袋香菇塑料大棚,當年純收入兩萬元,吸收貧困勞動力兩人。現在,村民紛紛到胡斯軍家“取經”學習,他成了村里香菇種植能手,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去年以來,商南先后出臺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貸款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基層網點優勢,積極深入貧困村開展摸底調查,切實推進金融扶貧小額貸款發放工作,有效解決貧困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創業發展方面的資金不足問題。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要求金融機構依1∶7的比例為扶持對象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5萬元以內的小額貸款,向農村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發放不超過50萬元、脫貧攻堅龍頭企業不超過500萬元的扶貧貸款,經審核認定后給予財政貼息。縣人行牽頭,縣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貧困戶摸底、建檔工作,積極宣傳精準扶貧貸款政策。
縣上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貧困戶資金需求量增大的現狀,商南縣各金融機構及時升級小額信用貸款,提高信用貸款授信額度,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流程,有效解決貧困對象產業貸款融資難問題。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小微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探索開展“農商行+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戶)”扶貧模式、“服務+技術支撐”模式,幫助貧困戶篩選確定產業發展項目,協調相關部門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及時投放信貸資金,加強貸后服務,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促進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