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李治軍
陷入貧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貧困戶增收主要靠什么?如何保持長期穩定脫貧?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商南縣堅持問題導向,緊扣實際,創新推行“一產借還、二產加動、三產建帶”的“三產聯動”模式,走出了一條適宜山區縣的產業精準脫貧之路。
精準施策創出新模式
抓問題首要的是抓關鍵。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不同的致貧原因,商南縣逐產業創出新的發展模式。
一產推行“借還”模式,主要針對有勞動力、有發展意愿,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采取“政府擔保貼息、企業賒本讓利、群眾先行發展、收益免息還本”的方式,由企業批量生產初級產品,先賒借給貧困戶進行管理,待到產品成熟變為商品時,再由企業回購。二產推行“加動”模式,主要針對有勞力、有資源,但缺技術、缺土地、無條件發展農業產業的,采取“政府推動+園區拉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的方式,由企業建設代工廠、代工點,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三產推行“建帶”模式,主要針對靠近景區、靠近園區、靠近美麗鄉村,有資源的貧困群眾,按照“建精品景區帶美麗鄉村、建電商平臺帶農產品銷售、建合作機制帶身份轉變”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導、招商引資,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受益分紅”的形式,把農民手中的山林、民房等資源折資入股企業,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成股民;或者發展電子商務,讓農特產品變成網上“搶手貨”,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
這些新模式“因戶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降低了貧困戶增收的成本,打破了以往產業單一、收入少的舊格局。
破解難題暢通發展路
為確保新模式轉換新動能、煥發新生機,切實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商南縣著力破解三個難題。
破解資金短缺難題。積極推動農村清產核資、資產確權辦證工作,讓群眾通過抵押宅基證、房產證、林權證等獲得貸款。發放貼息貸款,解決他們發展產業缺啟動資金的問題。縣財政每年列支產業專項基金,按照“能人帶窮人”理念,實行“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補助企業、示范合作社、大場大戶、產業基地等,帶動貧困戶增收。加大力度對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進行扶持補貼。其中,一產方面,對參與“借袋還菇”的貧困群眾,每發展一袋食用菌補助0.5元,最高不超過5000元;對發展“借雞還蛋”的,每只補助5元(3元補到企業,2元補助到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快狝猴桃產業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對農業脫貧主導產業在基地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給予資金扶持。
破解產業發展缺“火車頭”問題。為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與一個市場經營主體鏈接,先后出臺《鼓勵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決定》《進一步扶持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積極吸納企業和合作社參與到脫貧攻堅中,著力在政策扶持、服務跟進、項目傾斜、資金投入上做到“四個優先”,讓它們真正成為脫貧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并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建設產業基地,回收產品,實施加工,保障銷售,帶動周邊的貧困戶。
破解體制束縛難題。該縣在農村全面推行“三變”改革,靈活體制,引導鼓勵貧困戶流轉土地,或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助推脫貧產業規模化發展。
效益凸顯群眾穩增收
新模式“配上”新機制,猶如“一汪活水”,讓商南縣貧困群眾的產業脫貧之路充滿生機,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雙贏”目標。截至目前,商南縣實施“三產聯動”已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13.9億元,發放貸款2.3億元,建成24家龍頭企業、16個現代農業園區、189個產業基地,發展合作社385家,打造出3條“產業經濟帶”,帶動1.11萬名群眾通過發展“茶、菌、果”等產業穩定脫貧;吸引4076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成功創辦企業154個、個體工商戶3922戶,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5526人,占貧困勞動力總數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