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南縣清油河鎮吊莊村包扶干部唐愛武
李治軍
“脫貧攻堅工作是當前農村各項工作的重點,也是檢驗我們黨務干部抓黨建促脫貧的‘主戰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的好壞關鍵在人,具體就是包扶貧困戶的干部。”這是商南縣清油河鎮吊莊村駐村“四支隊伍”負責人唐愛武對脫貧攻堅的看法。
做脫貧攻堅急先鋒
吊莊村位于清油河鎮西部,毗鄰312國道,與丹鳳縣相鄰。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317人。
唐愛武是商南縣清油河鎮正科級組織委員,參加工作至今,已在鄉鎮歷練了20多年,群眾工作經驗豐富。2017年,剛剛從該鎮青云家園小區籌建處副指揮任上回到鎮上,鎮黨委、政府就將他安排到吊莊村包村扶貧,任吊莊村“四支隊伍”負責人。
到吊莊村后,唐愛武主動和包村干部、村組干部、包扶該村的金絲源糧油公司駐村工作隊隊員召開了學習會,以學習中、省、市、縣脫貧攻堅工作精神為重點,交換意見,達成了要因地制宜抓脫貧的思想共識。
身先士卒善啃硬骨頭
在隨后的精準幫扶中,唐愛武率先垂范、勇于擔責,善啃硬骨頭。
當時,貧困戶數據清洗工作十分棘手,許多村民想當貧困戶,一些超出條件本應退出的又不愿意退出。“剛接手包村就遇上這項工作,說實話心里底氣也是不足。來吊莊村之前,就聽說吊莊群眾愛上訪,‘難纏’。但我們堅持按原則辦事,群眾最終還是理解和支持我們工作的。”這是干部會上唐愛武的交心之談。
接下來,大家包片負責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唐愛武選擇了與丹鳳縣接壤、距離縣城最遠、民風彪悍的嶺溝片區。剛進入片區開展工作時,有村民當著他的面說民主評議貧困戶是作秀,并撕毀了個人推薦表以示抗議,有村民揚言“歷史遺留問題不處理好不準離開”,有村民因不符合貧困戶標準被清除后上訪、搞個人攻擊,還有沒當上貧困戶“一哭二鬧”的。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唐愛武沒有回避,他緊緊依靠各級干部,深入農戶仔細作政策宣傳,積極為不符合標準但確實有困難的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經過努力,吊莊村數據清洗后,剔除戶和未納入戶基本滿意。
之后,分解落實包扶貧困戶任務時,他被商南縣委組織部抽調,協助完成其他工作。村上負責人打電話告訴他,村里貧困戶多、包扶干部少,貧困戶包扶任務不能完全分配下去。他立馬返回村上召開會議,率先包扶了6戶貧困戶,提出讓大家向他看齊,積極包扶貧困戶。在他的帶動下,包扶任務最終順利分配下去。
打出脫貧組合拳
解決了一個個難題后,唐愛武還想抓出亮點來,他因地制宜真抓實干,打出了一套攻堅“組合拳”。
吊莊村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沒有主導產業和集體經濟,群眾不想干不愿干事,尤其是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面對這些,唐愛武首先從加強基層黨建入手,召開支委會和黨員大會,學政策提認識;其次,動員黨員干部帶頭發展產業,引領群眾走發展產業的致富路,以產業補貼資金的發放增強貧困戶的積極性;多方溝通聯系縣上的相關單位開展技術培訓,利用“大戶(黨員)+合作社+貧困戶”“集體經濟+貧困戶+借種還種”等模式,帶動44戶貧困戶發展了產業。
依托黨建陣地強化宣傳引導,大力開展以“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為主題的精神文化脫貧活動,通過政策宣講大會、分片小會、入戶座談會等方式,結合慰問、獎勵、扶持等工作機制,讓群眾尤其是貧困戶真切地感受到脫貧“等、靠、要”已經“吃不開”了,讓他們認識到脫貧是“越干越幫越表彰”“不干不給受批評”。舉辦“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精準扶貧不是養懶人”等思想培訓會,著力增強貧困群眾的致富信心。創新開辦了“無形超市”,激發吊莊村群眾創建“美麗家園·文明鄉村”的積極性,全村精神文明、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村風有了極大改觀,群眾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在這個善啃硬骨頭、敢闖敢干的領頭雁的帶領下,吊莊村已脫貧42戶170人。2018年,該村36戶135人脫貧,隨著扶貧工作的持續推進,該村在2018年底整村脫貧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