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系列報道之十
代緒剛
“我是地地道道的梳洗樓村人,在外創業10多年,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目前在西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心懷感恩,為家鄉父老鄉親送來一場文化大餐,主要是助力脫貧攻堅和扶志扶智。在此,我也號召農村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積極投入到家鄉的脫貧攻堅工作,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西安龍羽文化藝術中心創始人李明玉在接受采訪時說。
9月16日晚,在陜豫鄂三省交界的商南縣湘河鎮梳洗樓村村部廣場上,燈光璀璨,歌聲飛揚,一場以“愛我中華、愛我家鄉”扶貧扶志主題晚會在蒙蒙秋雨中拉開帷幕。本次活動是李明玉為支持家鄉脫貧攻堅而贊助的義演,他還是陜西省雜技家協會會員,中國滑稽小丑軍團會員。李明玉出生于湘河鎮梳洗樓村東溝組,從小家境貧寒,受到過村里人、親戚、老師、同學的幫助和支持,從小更是受到父母言傳身教,深知心懷感恩,回報社會的重要性。
今年以來,湘河鎮加快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著力打造文化服務基地、黨建教育基地、科技科普基地、全民衛生健康服務基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基地等五大實踐基地。按照“五有”標準,全面建成鎮村文明實踐所(站)。以鎮機關、村(社區)為單元,充分發揮志愿服務作用,充分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成立鎮級志愿服務隊和13支志愿服務分隊二級志愿服務架構,現已注冊160多名志愿者,根據志愿者個人特長、自愿網上申報注冊并分編到特色服務隊伍中,各盡所能、發揮特長。
結合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使各類志愿服務文明實踐活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邀請縣理論專家,依托鎮新時代文明“講習所”、村“四支隊伍”集中宣講理論、政策、故事,結合“一補兩送一議”和書記遍訪貧困戶、干部幫扶等精準宣講脫貧攻堅政策,達到貧困戶全覆蓋。地坪村開展了“道德大講堂”表彰了愛崗敬業、脫貧致富、孝老愛親等先進模范代表,用榜樣的力量感召激勵群眾。湘河社區分別開展了法律援助和關心關愛孤寡老人志愿服務活動。鎮中心衛生院聯合市縣醫保局,組織醫師志愿服務團隊,下鄉進村送醫傳授保健知識,開展大型義診和免費贈送醫藥活動。
“今天培訓的內容可豐富了,配料、裝袋、滅菌、接種、培菌管理等,還針對性講解了怎樣才能長出更多花菇,要是能早早聽聽專業人士指點,以前不知道要省多少勁兒呢!”這是該鎮三官廟村香菇種植大戶魏國強培訓后的感言。
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培訓技能,湘河鎮鎮村文明實踐所站邀請縣相關農技專家和培訓機構,在13個村(社區)廣泛開展香菇種植及管理技術、大紅袍花椒種植及科管技術、茶葉管理技術、中藥材種植技術、桑蠶養殖技術等培訓,做到對有發展意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全覆蓋,確保貧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切實拓寬了就業渠道,提升了廣大貧困群眾的技能水平,脫貧致富的信心顯著增強。在后坪村和白浪社區花椒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豐富教學方式,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技能水平,增強了他們發家致富、脫貧創收的信心,參訓人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進一步增強了獲得感。
大力開展理論學習志愿服務,政策宣講扶民智。5月16日,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應邀在湘河社區和蓮花臺村開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宣講活動。從政策理論、法制法規、惠民政策等方面向與會群眾進行一一講解。系列理論的講解,使群眾對政策更加了解,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家喻戶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將黨的政策和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進程中,該鎮瓦窯嶺村文明實踐站率先成立扶志扶智流動講習所,設立“晚間課堂”,實行“流動授課”,由駐村“四支隊伍”主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重點講思想、講政策、講思路、講方法,使“講”與“習”結合,把當前的脫貧攻堅、移風易俗、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理論政策送到基層,送進群眾的心坎里,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更接地氣,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移風易俗促文明……”在湘河鎮后坪村,家家戶戶門前貼著新修訂的村規民約,便于讓大家共同監督。筆者行進在村落間,發現該村的村規民約樸實的行文間,蘊藏著另一種氣質——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文明氣息,群眾自我履約踐約正蔚然成風。
古曲古韻錚錚入耳,古詩古詞朗朗吟誦。“唱歌曲、學模范、誦經典、發善心、作承諾”五個環節,在該鎮雙廟嶺村和汪家店村通過唱一首歌、誦一篇詩、觀一段影、讀一本書、講一個故事、學一個榜樣等方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道德講堂的現場,通過現場學習,大家暢所欲言,自我剖析思想認識、自身不足,進而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弘揚文明新風尚。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春風的吹拂下,一批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的涌現,展現了湘河人勤勞、奮進、自強不息、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瓦窯嶺村貧困戶孫照德身殘志堅,養了40多只羊,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湘河社區貧困戶方國紅起早貪黑發展養豬業,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地坪村貧困戶曹振高人窮志不窮,不甘當貧困戶,積極發展香菇種植,轉變思想觀念,尋求致富路子。
俗話說:女子本柔,為母則剛。這句話用在湘河村貧困戶吳瑞閣的身上恰如其分。家人生病,她不離不棄;生活艱辛,她勇挑重擔;困難面前,她迸發出了強大的毅力和韌性。吳瑞閣家住湘河鎮湘河村南溝組,丈夫王新軍在工地上出了事故,家里中斷了生活來源,欠下了沉重債務,她精心照顧丈夫,無怨無悔。70多歲高齡的婆婆突然動脈破裂、血流不止,她及時送醫,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將她從生死邊緣救了回來,默默地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湘河村支部書記吳成全評價說:“吳瑞閣從嫁過來的那天起,便將孝老愛親這四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幸福美好的生活從來不會從天而降,脫貧致富終歸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實現。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看到湘河鎮的許多貧困群眾摘下了貧窮的帽子,嘗到了勤勞致富的甜頭,新時代文明新風吹遍湘河大地,一個個良好家風、文明家庭,不但能引導子孫后輩積極向上,而且能在生產生活中產生強大的正能量,對脫貧攻堅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成為脫貧攻堅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