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著力強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控機制,扎實推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落實產業準入清單制度,嚴格項目準入。嚴格按照未納入產業準入清單管理的涉秦嶺縣區編制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縣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的編制出臺。嚴格落實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產業準入清單制度。堅持“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加強秦嶺區域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批,嚴把準入關口,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實行強制性、全過程監管。
用好網格監管平臺。繼續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健全市級綜合協調、縣區組織實施、鎮辦和村(社區)具體落實的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強化四級網格員能力建設,推進“天地一體”監測,把各類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加大督導力度,積極開展專項督查,切實強化聯合執法。縣、鎮辦每年分別組織至少1次聯合檢查。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每年組織對《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執行及秦嶺保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調研。縣委巡察辦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巡察監督的重要內容納入巡察,督導各級切實擔起政治責任,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圍繞秦嶺范圍內破壞生態環境“五亂”問題,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堅決防止違法違規問題反彈回潮。選擇1至2類突出問題,組織部門聯合督查。落實好《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實施方案》,加大多部門聯合執法檢查力度,深入推進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精準執法,鞏固擴大專項整治成果。
創新體制機制,發揮專家智庫作用。積極爭取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拓寬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探索建立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補償辦法,逐步健全生態環境直接受益區與生態產品供給區橫向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終身問責等制度。創新工作方式,探索推進采砂、采礦、采石企業清單化管理、陽光化運營。依托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借助省、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智庫,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課題研究,指導全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