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商南縣針對縣內農業生產“一高三低一弱”的不利特征,克服典型的土石山區縣發展農業生產面臨的困難,解決好特色產業“小、散、弱”等問題,努力實現規模化、全鏈化、智能化、品牌化發展,全力推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該縣集中開展撂荒土地專項整治,支持騰退舊宅基地復耕復墾,抓牢穩糧保供,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產量總體穩定。充分利用商南獨特地形和氣候條件,加強高山蔬菜、高山瓜果、高山茶葉、高山藥材等優良品種保護開發利用,建立區域性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畜禽保種場,加快優良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步伐。
按照“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縣上在每個鎮辦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園區,拓展壯大茶、菌、果、畜、游等產業體系。重點在312國道經濟帶,著力打造清油河天麻產業園區、試馬北茶小鎮、城關任家溝康養休閑園、富水茶坊小鎮;在丹江經濟帶,著力打造金絲峽旅游產業園、過風樓柳樹灣田園綜合體、湘河丹江畫廊蓮花湖水利風景區、青山文碧峰旅游園區和生豬養殖產業園;在滔河經濟帶,著力打造趙川“生態+”產業園、十里坪高山農業產業園、冷水魚養殖產業園,真正做到發揮優勢、集約資源、融合發展。同時,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力爭全年新增1至2個氣候標志、地理標志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
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商南縣策劃了一批延鏈、長鏈、補鏈、強鏈的農業項目,實行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產業鏈布局,不斷提高全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圍繞農作物關鍵生產作業環節,探索智能化種植,優化和改進耕翻、作畦、播種等環節作業方式。用好溧商協作、長安大學定點幫扶、鄉村振興“博士工作站”等資源,為特色農業賦能。
據了解,截至目前,商南縣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個,全縣累計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93家,建成農產品基地26個,29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無公害基地認定面積達5萬畝,構建了茶、菌、果、畜、游等特色產業發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