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定點幫扶商南縣側記
本報記者 侯 彬
初夏的商南,綠樹成蔭,山水如畫。
5月14日清早,坐落在商南縣青山鎮的花園村微雨綿綿,青山綠水合作社負責人魏東正在百萬袋木耳種植基地里檢查木耳生長情況。圓柱狀的菌袋一排排整齊地擺放在田間,大多數上面已有黑木耳露頭了。再過幾天,這茬木耳就進入最佳采摘期了。
“幾年前,合作社還是只有20萬袋香菇種植規模的‘小作坊’,規模小,收益差,后來通過長安大學不斷投入資金進行幫扶,慢慢就擴大到500萬袋,成為全縣木耳產業示范點。”魏東感慨道。
與魏東同行的還有長安大學駐花園村第一書記劉文凱,兩年前,他通過主動申請、組織審核后被派駐商南縣花園村駐村幫扶,見證了花園村從一個交通閉塞、產業薄弱的小村莊,變成了民富村強的新農村。
2013年開始,作為商南縣的定點幫扶單位,長安大學主動把學校特色優勢與商南縣發展實際需求相結合,各類幫扶項目在商南縣遍地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興產業 促銷售 鼓起村民錢袋子
眼下,趙川鎮的千畝瓜蔞基地一派忙碌景象,第二批新品種瓜蔞正在栽種。“長安大學援建”的標識牌佇立在側,村民們有說有笑地打樁、拉線、施肥,機械轟隆隆地穿梭在田間地頭,一股現代農業的氣息撲面而來。
近年來,長安大學堅持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相結合,先后投入幫扶資金767萬元,培育了趙川鎮淤泥灣村科管茶園、十里坪鎮寬坪村優質天麻基地、湘河鎮地坪村冷水魚養殖基地等一批產業扶貧項目,建立了木耳、天麻、瓜蔞等產業扶貧項目20個,撬動吸引產業投入超過5000萬元,直接帶動246戶貧困群眾增收。
有了好產業,消費幫扶的腳步也要跟上。除了學校的福利采購、食堂采購,長安大學還積極搭建數字化農產品銷售和監測平臺,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通過增設扶貧超市、加大物資采購、直播帶貨、農特產品展銷、校友推介會、“e幫扶”等方式,不斷推進商南農特產品進校園、進超市、進食堂、進社區。
近3年來,長安大學共設立消費扶貧專柜56個,累計采購、消費商南縣農特產品1323.42萬元,直接幫扶貧困戶1015戶。“消費幫扶,僅靠學校的采購遠遠不夠,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協助擴大特色農產品消費渠道,拓寬銷售出路,變‘輸血’為‘造血’。”長安大學選派的掛職干部、商南縣委常委、副縣長欒義峰說。
繪藍圖 搞建設 規劃城鄉新樣子
花園村位處深山,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往日村民出行或務農都得下坡蹚河,很不方便。2018年,長安大學投資50萬元,給村子援建了便民橋——霸王溝大橋,解決了69戶村民的出行問題。
長安大學充分整合在公路交通、國土資源與環境、城鄉建設3大領域的科研特色和優勢,全力助推商南縣的鄉村道路建設,在長安大學大力支持和技術幫扶下,商南縣成功獲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
同時,長安大學持續致力于提高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近兩年來共新建和改造51座新型三格式廁所且全部投入使用。“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大資金幫扶力度,推動更多傳統村落改廁,加快我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秦嶺山水鄉村建設。”欒義峰說。
重人才 扶教育 支教接力助學子
去年,長安大學支教團團長沈文碩與12名同學共同組成了第十屆研究生支教團,來到商南鹿城中學開始了他們的支教之路。自定點幫扶商南縣開始,長安大學已經連續選派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共78人在商南縣開展支教活動。
為進一步鞏固教育脫貧成果、助推商南教育事業發展,長安大學還在鹿城中學、湘河鎮中心小學和試馬鎮中心小學分別援建了“科技小屋”,通過開展“科技小課堂”“科技館開放日”等活動形式,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室。支教團的教師們也經常在課余時間帶著學生們做物理實驗,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動手實驗相結合,為孩子們打開了探索科技的一扇窗。
除了校園中的幫扶,長安大學更是將目光放在了社會各界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群眾干部當中。去年以來,長安大學結合商南縣發展需要,開展了素質能力提升和技能技術培訓5期,累計培訓基層干部1782人次,技術人員105人次,農民102人次。并在商南縣職教中心掛牌設立“長安大學——商南縣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定期開展職業技術人才培訓。
談及下一步的幫扶計劃,欒義峰說:“下一步,長安大學將持續抓好黨建結對幫扶、特色產業扶持、科教文化振興、消費長效幫扶等重點工作,與商南縣干部群眾攜手一道,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精準的舉措,全力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