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李 瀟)初夏時節,走進商南縣趙川鎮文化坪村,映入眼簾的是條條水泥路寬闊平整,座座民居干凈整潔,中藥材基地里的白及花競相開放……
“白及這種作物喜陰不喜陽,像我們這地方山高林深,空氣濕潤,土壤肥沃,最適合白及的生長。”提起白及種植,今年56歲的程周朝笑著說:“我是從2001年開始種植白及的,一開始沒有什么經驗,后來在幫扶部門和鎮村干部的幫助下,積極參加技術培訓,加上自己慢慢摸索,逐步掌握了種植技術。”靠著20畝白及,他家每年純收入近20萬元。如今,他不光自己種植,還帶著周圍鄰居一塊種白及,日子越來越紅火。
近年來,文化坪村立足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采取“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大戶承包、分散種植的模式,不斷探索建立特色產業脫貧致富長效機制,積極推廣白及、蒼術、柴胡、何首烏、百合、五味子、半夏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文化坪村黨支部書記黃開峰介紹:“起初,因種植技術不成熟,產業銷路不暢,老百姓發展產業自信心不高,荒地叢生。”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幫扶單位商南縣財政局不斷創新產業幫扶工作方法,一方面推行《產業獎補辦法》,籌措產業獎補資金,鼓勵并督促老百姓發展中藥材種植,另一方面組織中藥材科管技術培訓,將科學、先進、實用的種植技術教給群眾,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降低群眾種植中藥材風險,使老百姓種植中藥材信心高漲。目前,文化坪村規范化種植白及400畝,蒼術、桔梗各300畝,產業基地3個,產業大戶11個。
與此同時,文化坪村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八月果種植,打造了50畝的產業基地,采取部門幫扶、村級主抓、企業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方式,成立了文化坪村八月果有限責任公司,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引進種植生漆500畝、品種花椒200畝、冷水魚養殖10畝,并鼓勵群眾,自主發展散養雞、養豬、養蜂、養牛羊等產業,不僅激活了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資源聚集效應,還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