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商南縣全面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強力推進傳統礦業“五化”轉型,提高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分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建立高耗能項目審查機制,力促能效提標升級,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按照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生態環境縣等定位,科學劃分全縣發展類型,實事求是精準施策。系統推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學校、綠色建筑等系列綠色創建以及生態縣、鎮、村創建,積極推廣環保認證產品,著力培育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聚焦“四大產業”“四大名城”建設目標,按照“一產茶菌果、二產釩硅鎂、三產康養游”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茶、菌、果、畜、藥、漁、菜、特色民宿等“1+N”農業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綠色化、景區化、品牌化“四化”提質,構建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堅持綠色興農、質量優農、品牌強農,以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創意農業,建設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特色產業基地和觀光景區,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體系。
商南縣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探索推行永續化、可量化、金融化、市場化、多元化、系統化“六化協同”模式,著力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上實現突破。拓展生態補償路徑,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積極爭取國家、陜西省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方面的傾斜,爭取推動丹江流域內的橫向生態補償,探索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制度機制。健全核算評估體系,推進GEP與碳匯核算精準化。強化綠色金融支持,積極謀劃申報實施“EOD”項目,爭取政策性銀行綠色貸款,開發“兩山”貸、生態貸等綠色金融產品,促進生態產品可抵押、可變現、可融資。強化GEP核算結果應用,加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規范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運行,強化生態資源規模化收儲、專業化整合、市場化運作。拓展生態產品交易范圍,探索開展VEP評價和碳匯、農村產權等權益交易。加大優質生態產品推介力度,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推動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促進生態產品增值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