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創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孩子們在體驗花棍舞課程
商南花燈小戲《春風吹綠茶園村》劇照
本報通訊員 李行 劉剛
4月15日,商南縣文化館的非遺展示館里熱鬧非凡,清脆的竹棍聲與歡聲笑語交織不息,來自東崗幼兒園的300多名小朋友在這里開啟了一場以非遺技藝傳承為主題的傳統文化研學之旅。
在花棍舞體驗環節,小萌娃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手持花棍,跟著節奏敲擊、旋轉、跳躍,古老的民間游戲在孩子們手中煥發新活力,也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兒童心中。
近年來,商南縣以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筑基、品牌賦能、治理增效為主線,創新構建設施全域覆蓋、服務精準觸達、資源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探索推進具有縣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今年3月,商南縣榮獲“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稱號。
強基固本筑體系
4月10日,城關街道文明路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暖意融融,70多歲的退休老黨員程龍舞戴著老花鏡仔細閱讀剛剛從中心借閱的《鄉土中國》。“我每天都來這兒看書、下棋,比打麻將有意思多了!”他的話語道出了對商南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認可。
“自從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以來,每天都會有群眾來這里閱讀、學習。尤其是前段時間我們補充了一批新的圖書和文化器材,大家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社區群眾的整體文化素養明顯提升。”文明路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愛煥感慨道。
在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商南縣堅持城鄉一體、普惠均等原則,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投資新建等方式,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支撐。按照縣鎮村“三位一體”框架統籌配置城鄉資源,投入1.1億元建成縣文化藝術中心,全面提升改造10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推動富水、過風樓、湘河3個鎮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加快128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整體建設,充實村級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器材設備等硬件條件,構建“縣有核心、鎮有樞紐、村有節點”的體系網絡。
同步,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先后授牌鎮(街道)村(社區)圖書館分館31個、文化館分館39個,對全縣圖書館、文化館及其分館的開放時間、文化藝術培訓、免費開放服務活動做出明確規范。2024年,縣文化館免費開放公益培訓42場次,舉辦“下基層”培訓30場次,服務群眾28.26萬人次;圖書館實現圖書流通5.6萬冊(次),服務讀者20.6萬人次。
“我們以豐富生活、惠及百姓為目標,緊跟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開發‘云端文化超市’智慧平臺,集成場館預約、慕課學習等功能,促進商南戲曲、曲藝、民樂、非遺等傳統藝術向線上發展,構建‘線上+線下’全域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給群眾幸福加碼。”商南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楊波說。
融合創新樹品牌
2024年9月22日,第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在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大劇院開幕。其間,商南縣劇團新編的黃梅小戲《春風吹綠茶園村》劇目被陜西省文旅廳推薦在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進行展演,這是商南縣劇團第二次參加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
據了解,該小戲劇情以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發展茶產業為背景,塑造了樸實、平實、真實的基層干部形象,歌頌了村黨支部書記用智慧、熱情和汗水,一心一意帶領群眾走出一條以茶致富之路的形象。
“商南縣地理位置特殊,境內居民多為明清兩代南北移民后裔,秦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里交匯,形成豐富多彩的商南民歌,為商南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泉。”商南縣劇團團長程剛說。在文藝創作過程中,商南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助力“四大名城”建設為目標,創編或改編了說唱快板《四大名城新畫卷》、商南花燈小戲《春風吹綠茶園村》、民歌民謠《丹江號子》《帶你去商南》等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高品質文藝精品30多個。
同時,縣上結合省級非遺商南民歌的傳承發展,設立12個非遺工坊,培育100名傳承人,推出花燈盲盒、民歌數字唱片等文創產品,創作、改編商南民歌、商南花燈等非遺作品20多項,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與市場價值雙提升。融合當地農業特色產業,打造開茶節、秦嶺蘭花節等文旅IP,設計“非遺研學”“紅色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培育特色文旅品牌10個,帶動2024年旅游消費52.52 億 元 ,同 比 增 長29.71%,形成“文化引流—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
目前,商南縣已打造縣級品牌服務項目2個,特殊群體服務品牌3個,特色文化品牌4個、“陜鄂豫”三省聯誼文化跨區域品牌1個,并形成以花棍舞、商南民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旗袍秀、民歌民謠戲曲大賽為代表的廣場文化,以開茶節、陽城驛文化藝術節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前坡嶺紅軍戰斗舊址、紅七十四師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等特色品牌。
共建共享惠民生
“商南民歌講究清亮通透,大家把手搭在腰間感受丹田發力,跟著我哼《采茶歌》的引子。注意‘字頭’要脆,‘三月里’的‘三’字舌尖抵齒齦,尾音隨調子往上挑時,氣息像絲線一樣牽住……”4月18日,商南縣文化藝術中心多功能排練室里,縣文化館的民歌教師正在向民間文藝愛好者們演示民歌的唱腔和技巧,這一幕是商南縣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公益培訓活動的生動縮影。
“為了進一步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參與文藝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多年來,縣上一直堅持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公益培訓活動,本期公益培訓將持續至6月底,培訓內容除民歌教唱外,還有民族舞、古典舞等內容,全縣文藝愛好者都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報名參加培訓。”商南縣文化館館長方圓介紹。
人民不僅是文藝的表現主體,更是文藝的創作主體。商南縣著力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衡、開放、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文化名家駐村計劃”“百千萬基層文藝輕騎兵培養行動”,年均舉辦群眾自編自演活動150場次,培育基層文藝團隊50支和非遺骨干、廣場舞領隊等800人次,形成“政府搭臺、群眾創演”的良好文化生態,激活基層文化內生動力。
此外,商南縣還積極為廣大文藝愛好者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在縣文化藝術中心、西街文化廣場等設立“周末小劇場”,在濱河公園、文化廣場等地建成“鹿城小舞臺”,打造和培育“我要上春(村)晚”“商南花燈藝術節”“廣場舞大賽”“書香商南”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較高的文化品牌活動,充分展現商南人民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實現“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長年不斷檔”,營造了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群眾文化活動氛圍。
“在文化陣地建設、非遺保護傳承、文藝志愿服務等方面,我們始終堅持立體開放、多元傳承、滲透普及的工作思路,積極為群眾參與文藝活動搭建平臺,鼓勵和幫助群眾主動參與文藝活動、進行文藝創作,全面推進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方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