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亮)今年以來,山陽縣緊盯65個貧困村退出、4.5萬人脫貧的目標,對照“577”標準,圍繞產業綠色化發展路徑,通過突出特色、創新模式,大力發展產業促增收,拓寬就業渠道助脫貧。
突出特色抓產業。實行長、中、短線產業結合,按照“長抓藥果短抓菌,集中規模抓畜禽,因地制宜發展光伏、旅游等產業”的思路,以規模化發展、整流域推進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中藥材、林果、畜禽、食用菌“四大全產業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產業,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和電商產業,確保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引進忤強、閔向陽等一批食用菌、天麻產業專家和技術人才,大力發展食用菌、天麻產業;結合當地實際,在中蜂養殖村組織群眾在房前屋后栽植鄉土果樹,發展油菜等經濟作物和牡丹、連翹等中藥材產業。目前已建成產業基地292個、光伏電站67個。
創新模式抓產業。推行“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兩家、新型經營主體54個,帶動發展標準化產業基地20個53萬畝,新(續)建標準化養殖場12個;突出金融扶貧、包抓幫扶、產品銷售“三大創新”,成立縣扶貧開發移民搬遷投資公司,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扶貧;堅持黨政組織出政策、銀行貸款投產業、支部引領抓落實、企業帶動闖市場、農戶參與建基地,以市場強勢主體帶弱勢群體、能人帶弱勢人群,結實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之間的利益鏈條,降低產業發展風險;與長安航空合作實施“航空扶貧”,將山陽農特產品送上藍天。開展“百企聯百村帶萬戶”脫貧攻堅行動,92名山陽籍企業家、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投資創業,實現了每個貧困村有一或兩家企業結對幫扶。積極引進北京德青源、中利騰輝、和豐陽光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帶動全縣養雞、光伏、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發展。
“三變”改革抓產業。堅持以發展集體經濟為目標,以“三變”改革促進產業發展,奠定鄉村振興基礎。立足縣情實際,先行試點、大膽探索,總結形成了摸清家底、選準產業、引進企業、農民入股、商定股比、簽訂合同“六步工作法”,探索形成了城市帶動、資源資產、鄉村旅游等10種發展模式,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20個,優先發展光伏扶貧,啟動實施“三變”改革試點村和集體經濟示范村建設,129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零突破,82個達到5萬元以上。大力實施“黨支部+集體經濟+‘三變’改革+貧困戶”黨建領航精準脫貧模式,強化“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培訓管理,不斷加強農村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兩支隊伍建設。
拓寬渠道抓就業。緊扣“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加大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打好公益專崗開發、社區工廠、扶貧車間、能人創業帶動、有組織勞務輸出等組合拳,促進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制定出臺了進一步加快建筑業發展的《意見》,組織開展建筑技能培訓,年轉移就業4萬多人,打響了山陽建筑勞務品牌;建成就業扶貧基地31個、社區工廠22個,新增貧困勞動力就業4000多人。成立縣鎮村勞務工作站,深化與南京市勞務協作關系,先后向江蘇輸送勞動力304人、赴南京就業81人,完成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79期3591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126個,新增轉移就業35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