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耿義良)連日來,山陽縣36250戶群眾陸續領到了2018年度生態補償資金2232萬元,其中涉及貧困戶10167戶,面積52萬多畝,戶均增收476元。
近年來,山陽縣不斷加大生態補償脫貧工作力度,在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退耕還林、天保工程中,抓住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結合點,用好用足用活生態保護建設補償資金,采取發展林下經濟、退耕還林補償、公益林補償、將貧困戶轉為護林員等方式,激發農村經濟活力,讓生態環境保護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在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保護管理中,縣上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及時下撥國家級和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年度補償兌現工作方案,及時將195.02萬畝補償資金2232萬元補償計劃方案下發到鎮辦,落實到村(社區)。嚴格執行公示制度、一卡通兌付、落實集體資金再分配政策等程序,開展重點公益林管護情況核查,資金到戶公示表,以村(社區)為單位進行張榜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補償兌現戶名信息準確、面積資金無誤。實行“惠農補貼一卡(折)通+財政對公撥付”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兌現撥付途徑,針對補償收益分成比例不一、補償資金與面積比例不等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了模擬面積與模擬標準的模擬兌付路徑,將農戶信息及補償數據與兌現系統導出數據反復核準驗證無誤時方才發放,有效避免發放錯誤問題。
縣上全面落實集體資金再分配政策,及時督促鎮辦將村組集體資金撥付到相關村的對公賬戶,落實集體資金不低于50%再分配給林農個人的補償政策。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農民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菜、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實現生態化、多元化、多途徑增收。從2016年以來,全縣按時足額兌現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共計6696萬元,涉及貧困戶10167戶38111人,戶均增收1428元,有效增加了貧困戶轉移性收入,力爭讓貧困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增效增收、致富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