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陽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黨建陽
張邦瑋
“脫貧事關全體民眾,這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對貧困地區實施產業扶貧方面,企業家更具有優勢,相對普通人群來說,企業家不僅僅具有資金優勢,他們在信息、經驗、致富思路方面更具有優勢,所以在脫貧攻堅——山陽人大代表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后,我們將這股力量動員起來,對山陽扶貧工作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這是山陽縣人大辦公室主任屈傳安向我們談起扶貧工作時的感想。
近日,筆者走進山陽縣十里鋪街辦磨溝里村食用菌產業園,見到了產業園的投資人黨建陽。初見他,高高個頭,說話柔和沉穩,由于從小家庭貧窮,高中畢業后就外出打拼,經多年努力,2002年他注冊成立了陜西金源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注冊成立了以養殖、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山陽縣豐禾益民農業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建成標準化食用菌種養殖基地兩塊,一塊位于縣十里鋪街辦磨溝里村,占地面積300畝;另一塊位于高壩店鎮井崗村,占地面積136畝。
多年來,黨建陽憑借誠實守信、忠厚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事業也越做越大,現在是山陽縣知名的企業家、縣第十七、十八屆優秀人大代表。作為從農村走出去的企業家,他深知家鄉貧困群眾生活的艱辛,內心時常萌生出幫助鄉親的念頭。2017年4月,山陽縣人大常委會發出關于在全縣開展“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倡議后,他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將自己家鄉高壩店鎮申家垤村,作為自己幫扶的聯系點,選擇5戶貧困戶作為幫扶戶,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據黨建陽介紹,磨溝里村產業園是十里鋪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重點打造的食用菌示范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00萬多元,總占地面積300畝,目前已建成標準化食用菌大棚180個,吸收280戶貧困戶產業直補資金入股60萬元,每年戶均增收200元以上。年后投產,預計產值代料吊裝及地栽木耳200萬袋,將帶動磨溝里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達20萬元以上,同時輻射到本村及鄰村300多戶村民就業,其中貧困戶186戶,戶均年增收至少1萬元以上。在產業園里,我們見到了正在忙活的磨溝里村一組的貧困戶苗鳳琴,她激動地告訴我們:“自從產業園開始籌建時,建陽就讓我在這里打些零工,一月下來有2000元的收入,夠一家子日常花銷了,現在年齡大了,又沒有文化,家里沒有經濟來源,這下可好,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這活輕巧,投產后準備讓老伴也到園里干活,脫貧肯定沒問題。”這時74歲的村民楊長春也湊了過來,高興地說:“我在產業園看大門,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的收入,到了我這年紀,走哪打工都沒有人要,想不到如今不出遠門就能掙到工資。”黨建陽告訴我們,等產業園投產后,只要貧困戶人勤快,肯吃苦,在這里打工,一年下來掙個三四萬元一點問題都沒有。
致富不忘家鄉。和黨建陽交流的過程中,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對家鄉的至深情感,他說:“人不到40歲是無法體會到家鄉情結,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還是忘不了生我養我的土地,忘不了這里的父老鄉親,吃上一口家鄉的飯菜,喝上一口家鄉的苞谷燒,那種幸福感是真真切切的。”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家鄉脫貧致富,他曾多次深入申家垤村走訪調研,了解村情民情,策劃致富項目,制定幫扶計劃。在走訪中,他看到村里的條件差、交通不便、產業結構單一,貧困群眾都有脫貧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沒有資金、缺少技術。他經多方考究咨詢,申家垤村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很適合發展食用菌產業。于是,他同村黨支部一幫人反復協商,確定采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貧困戶增收。他出資,注冊成立了“申家垤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62戶入股,共同發展反季節代料香菇。據悉,合作社已投入資金150萬元,流轉土地60畝,建成香菇大棚63個、代料香菇菌棒生產線一條,發展反季節香菇30萬袋,村集體每年獲得5萬元經濟收益,63戶入股貧困戶每年獲得1萬元保底分紅+收益分紅,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30多人,帶動30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人的一生,誰沒有幾個坎,大家都來扶一扶,也就過去了。更何況,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更應肩負起我的責任,我的擔當。”面對有人問及黨建陽這樣做的初衷時,他樸實地說。正是這樣一個個樸實又可靠的力量,讓貧困戶有了期盼,讓脫貧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