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亮周小溪)今年以來,山陽縣不斷創新產業扶貧工作方法,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子,促進貧困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目前,全縣2.53萬戶貧困戶被鑲嵌在產業鏈上,9.84萬人受益于產業扶貧。
抓產業規模,提升農業產品競爭力。縣上大力發展“藥、菌、果、畜”4個全產業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旅游、光伏”等其他產業,深化拓展“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新發展中藥材6萬畝、食用菌6000萬袋、林果4.7萬畝、畜禽330.4萬頭(只)、茶葉1.1萬畝、中華蜂1.85萬箱,39.37兆瓦光伏指標通過驗收。累計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專業合作社776個、能人大戶316戶,“4+X”特色產業體系建設初具規模。
抓集體經濟,提升產業脫貧覆蓋面。在全縣持續推行村集體經濟“2+X”發展機制,建成7處總裝機容量26.7兆瓦聯村光伏扶貧電站,金雞扶貧項目帶動全縣6606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享受金雞資產收益分紅,縣鎮企業、村資產收益項目開發村級公益崗位2345個,2.41萬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通過發展中長期產業穩定增收,全縣所有行政村(社區)完成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
抓消費扶貧,提升產銷對接融合度。縣上制定印發《關于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著力構建“八大消費扶貧”體系,全力打通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制約消費扶貧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在南京六合區、秦兵馬俑商業街、西北政法大學設立山陽縣土特產展銷店和專柜,訂購消費金額達1100多萬元,建立農產品展銷中心10家、直銷網點30個,創建電商示范企業15個,上半年網絡營銷額可達4900萬元。
抓農技培訓,提升技術推廣普及率。縣上成立3個技術指導培訓組,聘請技術指導員468人,采取“理論講解+現場培訓”的方式,解決產業扶貧中的技術難題。目前,開展培訓1583場次,培訓貧困群眾2.8萬人,發放技術資料11.5萬份,頒發培訓結業證38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