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亮)近年來,山陽縣始終堅持把興產業、促就業,作為帶動貧困家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傾力助推整縣脫貧摘帽。
為持續發展產業綠色化,深化“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相繼建成了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發展中藥材54萬畝、林果13萬畝、茶葉15.6萬畝、中蜂6.48萬箱、食用菌8000萬袋、飼養畜禽392萬頭(只),產業扶貧受益戶累計2.79萬戶,戶均產業增收4300元。累計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專業合作社776個、能人大戶316戶,實現了每個產業至少有1家龍頭企業主導經營。
為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積極推廣村集體經濟“2+X”發展模式,統一為貧困村集體安排光伏電站和金雞扶貧2項共性增收項目,結合各村實際發展1項以上的特色增收項目,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實現零突破,脫貧退出村集體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達標認定全部完成。
為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就業,該縣與南京市六合區、西安市蓮湖區等加強勞務協作,成立了縣、鎮、村勞務工作站,發揮山陽建筑業優勢,培育二級以上資質建筑企業16家,年穩定轉移就業2萬余人。設立公益崗位2144個、特設公益崗位3608個。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5768人,完成了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9330人,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