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璽 宋雨萌
籠養蛋鴿
徐兵虎正在收鴿子蛋
在山陽縣延坪鎮西泉村,說起徐兵虎,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年48歲的他,年輕時外出打工,而后又回鄉創業,為西泉村群眾辦下了一件件實事,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貧苦少年創業路
徐兵虎年幼時,因為家境貧寒,讀到小學五年級便輟學回家,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以減輕他們的負擔。16歲那年,他背上行囊外出打工。打工過程中,聽老鄉說煤礦上工資高、能賺錢后,便讓對方帶著他去挖礦。在同鄉的引薦下,他到河南省靈寶市,成了一名背礦工。
“一直給別人打工,也不是長久之計。”年紀輕輕的徐兵虎,閑暇之余思考起自己未來的路。在煤礦上干了兩年多,看到拉礦的司機開貨車賺錢,他尋思著學習開車。想到便立即行動,他就向司機請教如何開車。師傅講的要點,他一點一點記在心里,平日里只要干完活,他趁空就去學習開車。“那時候年輕,精力充沛,看見能使自己進步的活計,都會搶著干,不計報酬。”說起年輕時的經歷,徐兵虎感慨道:“趁著年輕,一定要多闖蕩,年輕就是資本,就會有從頭再來的勇氣。”
就這樣,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他不到20歲就學會了開貨車。從那以后,他嘗試著在礦山周邊干些小工程,漸漸地,在當地有了一些名氣,開始憑著自己的雙手創造新生活。
徐兵虎富有起來后,時常想著老家的發展。久居在外,午夜夢回時,他總是在思念家鄉,那個雖然貧窮卻溫暖的小山溝里,有他兒時的記憶,有他的親朋好友,還有陪伴他長大的山山水水,都令他魂牽夢繞。“老家雖然貧窮,但始終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當我有能力時,也想給家鄉帶來一些改變。”懷揣著這樣的夢想,2012年徐兵虎回到了西泉村。
敢叫山村換新顏
西泉村距山陽縣城70多公里,山間彎道多,道路狹窄,山大溝深行路難。2012年,西泉村村民大多住的是土房、石板房,有的地方連路都沒有。“那時候想進城,基本都是靠走路,有的路自行車都無法經過,更別說四輪的汽車了。”在原泉河村河南組當了20多年組長的周青龍告訴記者,那時長溝、薛家山、段家溝、茶河嶺的路都是羊腸小道,有的地方單人行走都成問題。
“我的一些叔伯,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這條溝。”看著鄉親們世代生存的地方,又見識了外面世界的快速發展,徐兵虎覺得有責任有義務做一些事情。想起那條人們掛在嘴邊的口號——要致富先修路。“我就想先把路修起來,人們走著方便,大伙的農產品也能賣出去。”就這樣,他為老家修了12公里的通組路,使得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了水泥路。
后來,徐兵虎又積極與山陽縣政府聯系,幫助村民在西泉村蓋了長灣移民搬遷小區,這些移民搬遷房每戶由政府補貼3萬元,當地老百姓出14萬元,最后蓋了56戶,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
“大古樹跟前的橋、雕塑都是他修的,沒他誰來帶頭做這些事?”周青龍見證了西泉村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徐兵虎贊不絕口。“多虧了徐總,又是新農村,又是移民安置點,現在村里的路是水泥路,老百姓住的是小洋樓,這在我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2年,新農村建設起來了;2015年,老舊巷子變成了街道;2020年,村民住上了整潔舒適的新房子。從前的西泉村行路難,村子環境臟亂差,現在小汽車可以在村里自由穿行,家家戶戶門前都可以停靠車輛,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泉村有一棵千年古榔樹,南面是叮咚的泉水。隨著道路的硬化,夏日里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西泉村游玩小憩。“當前我們積極發展旅游業,夏天經常有城里人開車來避暑,鎮上也有旅館、飯店等,帶動了不少村民發家致富。”談起西泉村這兩年的變化,駐村第一書記阮佳英高興地說。
帶領鄉親奔富路
2015年,考察市場后,徐兵虎想養10萬只蛋雞,廠房建好了,南京駐山陽縣掛職副縣長范明輝建議:“為什么不養蛋鴿呢?養雞成本大,又是大眾化產品,為什么不向高端產品發展?西泉村山林眾多,非常適合蛋鴿養殖。”
在范縣長的建議下,他開始多方考察:先到南京蛋鴿養殖基地了解鴿子養殖過程,再深入廣州、深圳等地考察鴿子蛋的市場前景和消費受眾。經過多次學習考察,他了解到一只鴿子一個月可產5至6枚蛋,每只鴿子除掉養殖成本,出售鴿子蛋利潤可觀;由于鴿子蛋皮薄肉嫩,在南方高端消費市場非常受歡迎。有了前期的了解,2017年在范縣長的牽線下,徐兵虎成功與南京東晨鴿業對接。
2018年初,東晨鴿業總經理徐善金來到西泉村,對當地生態贊不絕口:“這里的溫度、環境非常適合蛋鴿生長,好好干吧!”就這樣,2018年7月,借助蘇陜合作項目提供的15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徐兵虎從東晨鴿業購買了1200對蛋鴿,他所注冊的山陽富鈺生態農牧公司蛋鴿養殖正式投產。
項目有了,資金也有了,考慮到公司的長期發展,徐兵虎在當地招聘4名勤奮好學的年輕人,送他們到南京東晨鴿業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在學習期間,為技術人員每人每月補助1500元,報銷全程花費,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如何養殖蛋鴿?如何為蛋鴿做防疫?如何制作配料……這些都是我在南京學過的,經過半年的學習了解,對于鴿子養殖已經全面了解。”如今,走進蛋鴿養殖場,廠房整潔明亮,數排美麗的鴿子映入眼簾。說起鴿子養殖,楊善博頭頭是道,今年26歲的他是去南京參加培訓的技術員之一,如今負責整個蛋鴿養殖場的運營管理。
據楊善博介紹,工人每天7點上班,在完成清理鴿子水杯、添新糧、打掃糞便一系列工作后觀察鴿子狀況。16點撿拾鴿蛋,20點后再撿一波。在蛋鴿養殖場參觀時,楊善博一一為我們解答疑惑:為了能讓鴿子作息規律,養殖場設置自動光照裝置,提升鴿子的產蛋率。“這些鴿子月均產蛋4枚,平時喂食的飼料是我們精心配制的,產的鴿蛋營養價值高,老少皆宜。由于成本相對較大,價格也相對較高,主要供給南方高端市場。”楊善博笑著說。
養殖場內,一名工人小心翼翼地將鴿子蛋從窩中取出,另一名工人正在清洗糞便。楊善博介紹,鴿子蛋的皮非常薄,平時需要喂食一些紅土增強蛋殼硬度,鴿子愛干凈,掉到地上的食物不會再去撿拾。他們用簡易的喂食和飲水裝置,減少食物浪費,同時保障飲水清潔。
徐兵虎告訴記者,清理糞便的工人叫陳喜娥,今年60歲,從去年6月開始來這里上班,主要負責喂食及清理糞便,月工資1500元。據了解,在養殖初期,徐兵虎就在當地招聘了10多名工人,每人每月1500元至2000元工資,解決了當地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到如今,他的養殖場已有員工15名,帶動當地9名貧困戶增收脫貧。
3月24日凌晨兩點,又有3000對鴿子從南京抵達西泉村,如今廠房內鴿子一天可產蛋600多枚。“產蛋的是老鴿子,目前已給我們創造70萬元的效益啦!”徐兵虎高興地告訴記者。
“我能走到今天,有政府的支持,還有朋友一路上的幫助。”這是采訪過程中,徐兵虎不斷對我們重復的一句話。“要是沒有他們,我的公司也發展不到現在的規模。”說完他笑了笑,眼中有對過往經歷的回憶、對苦難的釋懷,也有對未來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