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靜
色河鋪社區位于山陽縣色河鋪鎮中心處,社區內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550人,目前已脫貧176戶526人,2020年計劃脫貧9戶24人,實現“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
村莊要凈
近期,在色河鋪社區,修廁改廁、清理衛生、拆除違建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正忙碌、有序地進行著。
在集中整治人居環境期間,鎮村干部挨家挨戶通知,爭取群眾支持,組織群眾參與,要求半個月內把自家屋里、院里的垃圾全都扔到路邊,由村里統一處理。
半個月后,僅色河鋪社區就動用鏟車、鉤機、翻斗車、清掃車等多臺設備,一次性將社區生產生活垃圾清理到位,還在農戶庭院、社區道路兩側和移民小區修建圍欄2000米,栽種各類苗木1000多棵、花卉800多株。集中整治活動結束后,為了長期保持環境衛生整潔,社區選用了兩名年齡較大、有威望的貧困戶組建衛生監督管理隊,定期清掃街路,督促村民形成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以前,在社區內尤其是色河鋪高速出入口沿線兩旁和移民小區,經常看到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積雪亂堆的現象。現在的社區,處處干凈整潔。
在社區支書朱鋒發起的社區微信群里,他和村干部隨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樹木倒了、街路臟了,村民都可以通過微信群及時向社區反映,社區干部盡快安排解決。
群眾要富
色河鋪鎮駐色河鋪社區第一書記任義森感慨地說:“記得剛進駐色河鋪社區的時候,全村供水管網損壞嚴重,水質較差,特別是廟溝二組11戶村民竟然沒喝過自來水;村里沒有項目帶動,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我們工作隊一致認為,要加強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謀劃扶貧項目。”
以前,色河鋪社區群眾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個體的黃姜種植和勞務輸出,但近年黃姜在市場上售價較低,而且色河鋪社區距離縣城約15公里,個別組戶交通不便,限制了村民增收。經過入戶調查和討論研究,任義森從改良品種、包裝升級入手,帶領貧困戶走精品路線。他邀請縣農業局工作人員到社區進行土壤養分分析,篩選、引進了適合色河鋪社區土地種植的天麻產業。
今年以來,在距離縣城40公里的色河鋪社區廟溝高一組實施的天麻基地項目,采用“短棒”淺栽、有性繁殖新技術,規模化栽培,科學化管理,天麻基地已流轉土地50多畝,長期雇傭貧困戶15人,帶動周邊貧困戶25戶,現已將天麻種植到位。該項目不僅有效帶動農戶和貧困戶的收入,還將有力支撐和壯大村集體經濟。
脫貧攻堅以來,包村領導、第一書記、駐村隊員、村干部組成的“四支隊伍”通過幫助貧困戶發展種植黃姜、天麻、連翹等,聯系、組織相關科管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幫助農戶采取聯戶經營的方式,參與發展,享受分紅,將產業做成人人參與、人人分紅的模式,讓所有村民成為產業的受益人。
居住要安
色河鋪社區的村民大部分居住分散、偏遠,生存環境差,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社區實現易地扶貧搬遷51戶199人,分散搬遷6戶18人;全社區危房改造59戶104人,水、電、道路等均已進村入戶。
色河鋪社區甘溝垴組村民雷家鋒,家里4口人,以前在溝里住,交通閉塞,生活不便,家庭收入主要靠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說:“我以前打工,一個月收入2600元,但是路太遠了,來回一趟耽誤時間,算下來一個月落不到1500元。搬遷到縣城后,有了長期穩定的住處,現在一家窗簾店打工,比以前好多了。”
色河鋪社區廟溝三組的齊建兵,家里5口人,以前也是常年在外地打工,月收入不到1800元。他告訴我們:“自從到了縣城有了新房,雖然也是靠打工掙錢,但是吃住比以前方便、節省,現在月收入4000元左右。”
雷家鋒和齊建兵均享受到了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生態補償、產業扶持、就業扶貧等政策,現在都已經搬遷至山陽縣宏祥小區。宏祥小區是我市首批實施5000戶移民搬遷安置點,也是山陽縣乃至我市規模最大的集中安置項目之一,小區規模大、配套全、環境優,住在那里,孩子可以就近入園入學,家人就醫看病也方便多了。
色河鋪社區只是我市眾多貧困村(社區)之一。“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是一個村都不少,也是一個村民都不少。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開展,迎接他們的,有愈加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有持續的產業發展和不斷增長的經濟收入,更有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