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榮金)山陽縣按照“搭臺子、摸底子、送位子、結對子、辦廠子”的工作思路和“一站兩司”的幫扶模式,盤活縣內、縣外兩大就業市場,疏通十大渠道堵點,全力做好搬遷群眾就業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全縣104個移民搬遷安置點33762戶群眾,已實現就業46217人,占比83.9%。
建立縣、鎮、村、點(安置點)四級移民搬遷就業幫扶體系。對39個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點,由縣人社局和鎮辦組建11個就業幫扶工作隊,對65個800人以下的小型安置點,由鎮村組建就業幫扶工作隊,依托村(社區)兩委會組建安置點村(社區)勞務工作站,優化物業公司服務職能,引進人力資源公司,推行“一站兩司”幫扶模式,為搬遷群眾提供政策咨詢、業務辦理等一站式就業幫扶服務。按照“一庫五冊”(貧困勞動力名冊、就業培訓人員名冊、轉移就業人員名冊、自主創業人員名冊、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名冊)的要求,建立安置點就業扶貧工作臺賬,精準掌握搬遷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培訓需求、崗位需求、就業意向等狀況。按照“因人施訓、因產施訓、因崗定訓”的原則,大力推廣訂單型、定向型、崗前型、代訓型等就業培訓,增強搬遷勞動力就業競爭力。
按照勞務輸出轉移一批、對口幫扶轉移一批、項目建設帶動一批、返鄉創業帶動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工貿企業安置一批、社區工廠基地吸納一批、產業發展吸納一批、蘇陜協作幫扶一批、技能培訓提升一批的“兩轉移、兩帶動、兩安置、兩吸納、一幫扶、一提升”思路,疏通融合十大渠道,挖掘就業崗位,拓寬搬遷群眾就業門路。對于“能轉移、可輸出”的搬遷勞動力,依托縣人社部門就業崗位儲備庫篩選出的合適工作崗位,搭建就業供需平臺,持續開展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推動外出轉移就業;對于“能轉移、需就近”的搬遷勞動力,通過縣內產業園、工廠、基地、車間等各類企業和個體戶開發就業崗位,幫助就近就業;對于“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搬遷貧困勞動力,通過多渠道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就業。
建立人力資源公司“量身定做”的就業崗位與待崗人員的精準對接,包扶干部與就業對象的精準對接,書記鎮長與未脫貧戶、邊緣戶、監測戶等重點就業對象的精準對接,實現精準幫扶。目前,全縣104個安置點,有60個已實現社區工廠、扶貧車間全覆蓋。對具備建設條件的28個安置點,規劃建設17個社區工廠、5個扶貧車間。預計6月底,15個社區工廠將完成主體建設,5個扶貧車間完成房屋的回收、租賃和改造并進行招商運營。預計9月底,完成2個社區工廠建設,并完成已建15個社區工廠的招商運營。預計12月底,實現88個移民安置點社區工廠、扶貧車間、扶貧基地全覆蓋。對不具備建設條件的16個分散安置點,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扶貧基地,吸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