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李軍 周廷)“長江,我給你送秸稈來啦!”一大早,夾雜著轟隆隆的三輪車聲,山陽縣南寬坪鎮下鍋廠村55歲的王緒軍便來到肉牛育肥廠賣秸稈了。今年一畝地比往年種糧要凈增收1000多塊錢,他的臉上樂開了花。
近日,在山陽縣大山川富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里,只要按下啟動鍵,粉碎機便開始工作起來,“突突突”的瞬間,細碎的草料就從機器另一端飛出來,不一會兒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再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就變成了肉??谥械?ldquo;香餑餑”。
大山川富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南寬坪鎮下鍋廠村,該社自2017年起開始發展肉牛養殖,養殖初期該廠所需飼料均從外地運送,不僅成本較大,而且帶動效應弱。今年以來,南寬坪鎮圍繞肉牛養殖特色產業,在該社穩定養殖規模的基礎上,根據生產需求,大力推進青貯飼料原料種植,讓玉米小麥等傳統產業增加新的價值,既為該養殖場解決了飼料問題,又帶動了群眾增收。
南寬坪鎮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鎮長韓永燊算了一筆賬,昔日一畝地玉米產值約400至500元左右,秸稈還沒人要,處理秸稈也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今秸稈成了寶,發展青貯飼料原料種植后,一畝地玉米稈可賣到1600元左右,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即可增收,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戶舊宅騰退后,通過種植青貯飼料原料不僅實現了快速復耕,綠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實現了一舉三得。
“今年收購2000噸秸稈的目標即將完成,通過收購秸稈,帶動了本地貧困戶畝均增收1000多元,村集體入股分紅年收益2.45萬元。”大山川富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阮長江說,今后要繼續擴大規模,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讓更多的鄉親們通過種植青貯飼料原料實現持續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