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英
在山區從教29年,劉德華數不清自己教過多少學生,有多少學生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
今年53歲的劉德華自1993年大學畢業后,就扎根一線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從青春年華到兩鬢斑白,劉德華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揮灑汗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他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同時,也詮釋了唯有愛才能從事教育,唯有勤才育得桃李。
劉德華出生在山陽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高考填報志愿時,父親告訴他:“農村的孩子需要老師,需要用知識來改變命運。”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影響了劉德華,他決定填報師范專業。大學時期,劉德華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讓他看到了家鄉和城市的巨大落差,更讓他堅定了投身家鄉教育事業的信念。1993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劉德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進入山陽縣袁家溝九年制學校成了一名鄉村老師。
2006年,劉德華被調到山陽縣職教中心任教,執教的過程中,他始終把關愛帶給每一個學生。
2009屆學生何林園家境貧寒,靠著22歲的哥哥在外打工支撐整個家庭。劉德華得知情況后,把何林園定為自己的幫扶對象,在思想和生活上幫助他。何林園穿的衣服是劉德華給的,用的飯碗是他買的,騎的車子也是他給的。在劉德華的幫助下,何林園英語成績一路飆升,順利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屆學生王博父母離異,父親下崗后,家中生活更加困難,王博萌生了退學的念頭。劉德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來到王博家里,和他促膝長談:“你是我的學生,也像我的孩子一樣,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我來想辦法。人生的路很長,困難只是暫時的,我們是山里娃,只有讀書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困難就放棄自己的前途。”這一番話語深深觸動了王博,他當即表示一定會好好學習。劉德華多方奔走,為王博申請到了助學金,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王博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陜西科技大學。王博報到時,劉德華把自己的3000元獎金全部給了他。后來,王博給劉德華的信中寫道:“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真想喊您一聲父親。”王博、何林園是劉德華關愛學生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劉德華多次被評為師德模范、幫扶貧困生先進個人。
大家都說班主任是學校教育工作中最繁忙、最出力不討好的角色,劉德華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只有貼近學生才能了解學生,因此,他當了20多年班主任。
在班級管理中,劉德華始終堅持民主管理,讓學生自主管理、自己當家、自我教育,這一做法收效很好。而學生是否接納班主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班主任是否公平,在這方面,劉德華深有體會。為了做到公平,劉德華深入學生家庭開展家訪,詳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家庭狀況,然后與班委討論,劃定幫扶的同學,在國家對家庭困難學生的政策補助、學業輔導等方面都給予照顧。扶貧幫困是每個學生共有的道德品質,這樣一來,全班同學都能在和諧、團結、互幫互學的良好氛圍中學習、生活。劉德華用他的睿智與善良,構建了一個又一個團結上進的班集體,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和師德教育先進個人。
“打鐵還需自身硬”,劉德華深以為然。在工作中,他堅持不懈地進行業務自修,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任學校英語教研組組長的他總是把最新教學動態分享給每一位組員。他訂閱教學研究資料7種,教學心得寫了18萬字以上。他積極參加高考復課會、省教科所組織的教學研討,多次講公開課、示范課……通過不斷學習、研究,劉德華所撰寫的論文《任務性教學在中學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發表在《陜西教育》上并榮獲二等獎,他為職業高中撰寫的高考復習教材由陜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已投入使用。劉德華連續11年被山陽縣評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先進個人,現在,他已經成為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和學校專業課教師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