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山陽萬畝高端茶園聯農帶農新模式
本報通訊員 張培 張宏
6月的山陽,綠色的世界,這是大自然賦予秦嶺最美的季節。踏上山陽縣戶家塬鎮戶家塬社區茶園核心區的觀景臺,清香的空氣隨風撲鼻而來,產業振興的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這邊是戶家塬社區新栽的高端茶苗,對面是黨家塬村1000畝狝猴桃基地。”6月16日,走在寬闊的產業路上,戶家塬鎮黨委書記段宏文指著改造提升的標準化茶園說,“3年后進入豐產期,群眾每畝茶園收入將達到1萬元。”
據了解,山陽縣建設萬畝高端茶園,是全縣大力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中,積極探索出“聯農帶農”的一種新模式。
“三百四千”強推進 產業轉型效益高
今年以來,山陽縣在落實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中,堅持縣級統籌、部門聯動、鎮辦落實,科學確定目標任務,緊盯短板弱項,大膽探索實踐,堅持領導示范、干部苦干的工作作風,南茶北移惠農項目在“三百四千”工程推進中立竿見影。
為了強力推進“三百四千”工程,實現產業轉型群眾增收,山陽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農業農村、人社、鄉村振興等部門負責人加大招商引資,深入基層調研指導,著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調動鎮村人力資源投入茶園改造建設。目前,戶家塬鎮13個村一期5000畝茶葉改造提升全部成完。
“我縣以實施‘三百四千’工程為契機,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強化聯農帶農機制為抓手,通過全力落實包聯幫扶措施,全縣呈現出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改善,資金項目大聚集,創新創業大突破,民生福祉大提升,鄉村振興大發展的良好局面。”山陽縣委副書記關漢杰說。
據了解,此前山陽縣點種傳統的“天竺翠峰”品種,其品質不高,效益偏低。為了提升優化茶葉品質,該縣引進福建武夷山高端品種推廣種植,探索出企業投資、農戶經營的新模式。
茶葉改良,風險轉移,對于農民來說,意味著“旱澇保豐收”。戶家塬社區黨支部書記戶良斌說:“把低效益品種改良成高端茶園,大家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都說政府給咱老百姓建設了一個‘綠色銀行’。”
土地勞力兩不閑 雙份收入有保障
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繁榮、農村新興產業和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改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現代農業逼迫“一畝地三頭牛”退出歷史舞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現狀,讓從事傳統農業的人們開始審視現實、思考未來。
同樣的薄地,產生不同的效益。在山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宋軍看來,茶葉是一個補鏈、延鏈、強鏈的長效產業,企業能發展壯大、群眾能得到豐厚的收益,經營主體引領、群眾參與發展產業的作用得到無限放大。
戶家塬社區50歲的贠合進以前在外務工,對土地不怎么重視,他認為打一天工就能買一袋面。因此,他將自己的邊坡地無償讓親戚耕種,只要看住地界就心滿意足。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今年這些邊坡地被企業流轉種茶,他不但得到了“真金白銀”,還能在茶園務工增加家庭收入。
“我家1.7畝多邊坡地,每畝流轉金600元,拿回了1050元地租。”贠合進高興得不停憨笑,“我們兩口子和兒媳婦3個人在茶園栽苗子,短短一兩個月,光務工收入就6000多塊錢呢,家門口掙錢這好事情做夢都沒有想到。”
土地勞力兩不閑,雙份收入有保障。“通過‘企業+農戶+產業經營’模式,將全鎮13個村4091戶10957人鑲嵌在茶葉種植產業鏈上,實現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戶家塬鎮鎮長鄭煥林說。
企業收獲綠葉子 群眾賺取紅票子
南茶北種,探索的不僅是產業更新換代,更為重要的是,“改茶歸農”聯農帶農機制上的創新。
據介紹,在經營模式上,按照“公平、有償、自愿”的原則,經村委會搭建農戶與企業協商平臺,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實現農戶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實現控股經營。
“茶園三年后進入豐產期,我們將基地管理權交給農戶,農戶采摘鮮葉,企業建設茶葉加工廠,按市場價保底收購,企業從鮮葉加工、包裝、銷售、品牌中獲得收益。”陜西秦嶺清雅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大興說。
在規劃上,聘請專家實際走訪,結合各村資源優勢,在山地韋家埡、黃龍等村種植黃金冠,在平地戶家塬、西溝等村(社區)種植金牡丹、安吉白、龍井。同時規劃建設茶園觀光帶以及高端茶種植、加工、茶文化展示區,修建棧道、觀景平臺、觀光茶樓,讓更多的群眾走上農旅融合致富之路。
據湯大興介紹,1萬畝茶葉年產值1億元,群眾每畝鮮茶葉收益1萬元,公司年利潤2000萬元。屆時,山陽高端茶葉將返銷福建、上海等市場,一定是茶葉市場最優的產品。
企業收獲綠葉子,群眾賺取紅票子。“項目完全達產見效后,可帶動全鎮19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實現年增收15萬元以上,帶動農戶年增收8000元以上。”段宏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