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衛紅)近年來,山陽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立縣”作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指標要求,構建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等體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縣上定期召開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等,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部署,構建起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制定并實施《山陽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2—2030年)》,建立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鎮(街道)、縣直單位目標責任考核和績效考核,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比重超過20%。全力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追究制,壓緊壓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責任,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構筑大美秦嶺生態安全體系。全縣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扎實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有效預防環境風險,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2022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55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86,位居全市第一。全縣四條主要河流4個國控、2個省控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開展了14個“一住兩公”地塊的污染狀況調查,土壤監測網絡全覆蓋,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打造節約集約美麗生態空間。縣上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和基礎設施、公共資源布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優化后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10.22平方公里,占陸域面積比例37.09%。劃定自然保護地面積2.4萬公頃,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確保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加大河流岸線管控,依據金錢河、銀花河“一河一策”方案,實施縣域內河流動態管理,加強涉河建設項目實施監管,大力開展“清四亂”活動,確保水清岸綠流域美。
發展綠色循環優質生態經濟。山陽縣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理念,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5.9:54.5:29.6優化到15.1:47.0:37.9,三產占比提高了8.3個百分點。健康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等產業不斷發展,先后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9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3A級旅游景區3個,天竺山景區創建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漫川古鎮成功創建全國特色小鎮和歷史文化名鎮。山陽縣被列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縣高新區被授予“省級園區畝均效益領跑者”稱號。
打造幸福活力高品質生態生活。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契機,縣上持續強化秦嶺植綠護綠及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完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人居環境生態品質,扮靚城鄉顏值。扎實開展“兩拆一提升”“兩邊一補齊”行動,卜吉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順利完工,改造老舊小區8個,建成停車場2個、口袋公園85個,城區增綠35萬平方米,沁水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打卡地”。改造衛生廁所4776座,建成運行21個村級污水處理站,10個垃圾分類收集站加快推進,83個秦嶺山水鄉村通過市級驗收,萬福、花廟子和中村新區被命名為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