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見習記者 楊若陽)2月4日,記者從山陽縣農業農村局獲悉,2023年,山陽縣聚焦糧食安全、和美鄉村建設、農業園區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四項農業重點工作任務,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2.14萬畝、糧食產量達到8.81萬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884元。
山陽縣出臺《山陽縣糧食生產扶持辦法》,籌措資金4000萬元,扶持糧食生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2萬畝,在色河鋪鎮峒峪河、板巖鎮北溝等流域建成糧食生產示范帶4條7500多畝,帶動全縣播種小麥10.6萬畝、馬鈴薯9.18萬畝、油菜1.7萬畝、大豆5.89萬畝、玉米14.41萬畝,其中建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省級示范點2個、市級示范點3個、縣級示范點18個,共計3.75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2.14萬畝、糧食產量達到8.81萬噸。
為接續打造和美鄉村,山陽縣堅持以“兩改兩轉三促進”為抓手,以整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帶和“三類村”為重點,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全縣完成戶廁改造12658座,建成農村公廁改造220座。狠抓“干凈山陽”創建,累計整治農村道路253條380公里、清理河道溝渠219條、清理亂堆亂放387處。
山陽縣農業園區實現突破性發展,新建續建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等10個現代農業園區和戶家塬產業強鎮等14個農業重點項目。大力推動“5+x”特色富民產業,全年發展食用菌8510萬袋,新建改造茶園1.32萬畝,飼養畜禽551.7萬頭只、肉蛋產量達到6.43萬噸。累計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4場次3995人次,培育高素質農民265人,致富帶頭人812人。完成申報認證“兩品”農產品4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個、申報認定市級以上示范經營主體16個。加大招商引資,簽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5個,合同引資8.75億元,到位資金5.09億元。奔奔旺、秦泰源等4個現代農業園區被認定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山陽縣落實資金2005萬元,實施村集體經濟扶持項目47個,發展培育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集體經濟“經濟強村”7個,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5165.8萬元,較去年增長2.25%。持續落實《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獎補辦法》,抓好排查分類、利益聯結、政策落實,落實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獎補資金300萬元,帶動237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1512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能力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