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志鵬 通訊員 陳韋東
陸家灣村太極八卦狀路網
戀戀陸家灣康養綜合體項目
秦嶺喜柿山居民宿
5月12日,記者走進山陽縣色河鋪鎮陸家灣村,只見新修的環山產業路平坦寬闊,兩旁的農家小院鱗次櫛比,農田阡陌交錯,許多游客在戀戀陸家灣景區“打卡”游玩,一幅和美鄉村圖盡收眼底。
“陸家灣村的面貌能在短短幾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縣上以工代賑政策的實施,不僅迅速改善了村里的基礎設施條件,還實現了村民就地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提高了大家建設家鄉的積極性。”陸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游魁說。
近年來,山陽縣高度重視以工代賑工作,將是否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帶動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并獲取勞務報酬作為項目審批的首要參考條件,全面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的應用和發展。山陽縣在陸家灣鄉村振興示范村環山產業路工程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工作成效顯著,在打造和美鄉村、助推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務工增收方面帶來多重效益。
陸家灣村位于縣城西南18公里處,距色河鋪鎮政府2.5公里,距水陽高速路口3公里。雖然陸家灣村交通便利,發展區位優勢明顯,但還存在部分通組道路需提升硬化、田間生產道路寬度不夠、村內交通體系尚不完善等制約因素。為補齊村域村組道路設施短板,色河鋪鎮申請爭取770多萬元蘇陜協作資金,實施陸家灣鄉村振興示范村環山產業路工程,新修環山產業路1.7公里,路面采用瀝青鋪設,路面寬度從3.5米拓寬至6米。項目于2023年底建成后,村域內形成內外貫通、迂回婉轉的太極八卦狀路網圖,全村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300多戶群眾打造出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條件。
“新建成的環山產業路東接森林氧吧、西接康養中心、北接色小路,構建了集通組路、產業路、景區觀光路、景點連接路于一體的產業道路網絡格局,服務于600畝休閑農業產業基地,將陸家灣村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帶入了快車道。”鎮包村干部和雨晨說,陸家灣村域內具備優異的綠色生態環境、豐富的水系、特色的農業種植和田園風貌,產業發展前景巨大,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近年來,按照新興產業業態發展要求,陸家灣村圍繞“一心兩帶五大產業集群八大功能區”布局,大力實施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戰略,努力打造“康養樂享地 荷香陸家灣”農旅產業品牌,規劃實施以“戀戀陸家灣康養綜合體項目”和“秦嶺喜柿山居民宿項目”為主體的陸家灣村農業觀光產業示范園項目。
陸家灣鄉村振興示范村環山產業路工程在建設前,村上積極向當地群眾宣傳以工代賑政策,組織動員50名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其中脫貧群眾15名,共發放勞務報酬90萬元,周邊群眾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了家庭收入,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激發了更多群眾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曾在環山產業路務工的陸家灣村村民陸德寶深有感觸地說:“我聽說村上修這個產業路招的工多,一打聽原來是讓我們群眾參加務工增收呢,我就報名參加了。我在這個工程上干了1個多月,給家里增加了4500元收入。國家的這個政策好啊,幫助我們這些不能外出打工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不錯的收入。”
“以工代賑工作開展以來,山陽縣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重點工程領域共推動實施以工代賑方式項目12個,帶動778名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其中脫貧群眾230名,共獲得勞務報酬1281.25萬元,極大地激發和增強了當地脫貧群眾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助推實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山陽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