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楊若陽
金秋9月,豐收時節。9月23日,山陽縣法官鎮姚灣社區百畝大田和法官廟村、大寺廟村的梯田上,水稻卷起千層浪,淡淡稻香撲鼻而來。農戶們正趁著晴好天氣在田間搶收,確保稻谷顆粒歸倉。稻田里來回穿梭的自動化收割機、成片的稻谷、勞作的稻農共同構成了一幅喜人的豐收畫卷。
“不去看一眼,心里就放不下田里的‘金稻子’。”頭戴草帽、雙腳踩泥、面龐黝黑……今年58歲的法官廟村水稻種植大戶李日友保留著每天去田里的習慣,手扶稻穗,仔細查看水稻成熟度。務農10多年,李日友是村里種糧的“老把式”,種出的大米不僅口感好,而且香氣撲鼻。看著田里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水稻,李日友微笑著說:“這些稻子大部分已經被預訂出去了,預計今年又能順利地豐收到手。”
收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一粒粒稻谷裝入囊中。“以前種稻子,一家人吃不完,剩余的也賣不上價錢,現在好了,留下自己吃的,將多余的直接賣給丹山源公司,秧苗也是他們公司免費提供的,方便多了,我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也高了。”李日友說。
“我們今年種了500多畝水稻,畝產預計1000斤左右。今年也引進了新型品種,加上雨水充足,水稻長勢很好。”陜西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袁寶告訴記者,根據目前市場的行情,今年每畝的產值在5000元左右,預計會有250萬元的總產值。
近年來,法官鎮始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發揮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對農業生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依托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投資建成了市級農業園區——丹山源農業科技產業園。結合鄉村旅游發展需要,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一季油菜、一季水稻的傳統農耕文化發展思路換茬種植水稻、油菜等農作物,提供全流程技術指導服務,進一步提高農田糧食產能和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助力全縣糧食增產增收和鄉村振興。
“為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法官鎮引進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徐文根,建成的丹山源農業科技產業園采取訂單發展模式,農戶負責生產、企業負責加工銷售。”法官鎮黨委書記鄭煥林介紹,產業園主要生產的是富硒水稻、特色掛面、小磨香油等農副產品,就地讓農產品變成了商品,實現了農戶和企業雙贏。法官鎮走的這條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不僅為鎮上的旅游資源貢獻了美景,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了產業增收。稻谷熟了,明年的萬畝油菜花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