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英
村民分揀滑子菇
11月4日,記者走進山陽縣中村鎮溝口社區羅家坪滑子菇產業基地,一幅繁忙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因今年“7·29”強降雨留下的痕跡依稀可見,但大棚外機械的“嗡嗡”聲不絕于耳,大棚里的村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忙著采摘滑子菇。一筐筐新鮮的滑子菇經過分揀、包裝、裝箱等環節,即將發往河南、河北等地。
“這是災后第一茬菇,大棚里的滑子菇長勢喜人,今年收成不錯。”溝口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建軍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他的信心和干勁鼓舞了在場的群眾。
張建軍透露,今年7月的洪災對中村鎮造成了嚴重破壞,部分道路損毀、房屋倒塌,尤其是溝口社區滑子菇產業遭受重創,43個大棚一夜之間被摧毀,經濟損失達600多萬元。
面對被破壞的大棚和菌棒,張建軍心痛不已。然而,洪災并未讓張建軍氣餒。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和社區黨員干部齊心協力清理淤泥、平整土地、修建河堤、維修設備,為重建大棚做好了前期準備,并迅速建成了產業辦公區和生活區。
“看到社區干部和群眾齊心協力,大棚逐漸建起,菌棒即將生產,產業逐步恢復,這一切的努力都顯得非常值得。”溝口社區干部張靖感慨地說。
為了購買菌棒、水泵、發電機等生產設備,張建軍四處貸款籌措資金,在災后僅存的幾個大棚里重新開始了70多萬袋菌棒的培育工作。通過技術人員的定時通風和溫度調節,經過兩個多月的辛勤努力,滑子菇終于迎來了重生。目前,溝口社區的滑子菇已銷售40噸、收入約40萬元。
“為了確保滑子菇的品質,我們新建了菌棒加工廠,購置了滅菌機和拌料機,實現了從菌棒培育、技術指導到統一銷售的一體化管理,為產業規模的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張建軍說。
災害并未擊垮他們,反而堅定了大家發展的決心。在溝口社區滑子菇產業的帶動下,中村鎮土橋村整合了村上資源,9月份引進了12萬袋菌棒投入生產。目前,滑子菇已產出6500公斤、收入3萬多元。
近年來,中村鎮堅持“黨建+產業發展”的模式,不斷鞏固鄉村振興的根基,成立了食用菌產業聯合黨支部,通過組織引領、會商調度、技術培訓、示范創建、拉練比拼等措施,穩步拓展工作范圍、促進村強民富。這不僅促進了鎮轄區內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高壩店、板巖等周邊鎮村2000多農戶穩步增收致富。
“我們將食用菌產業有效整合,將分散的個體經營轉變為集體管理,將征地難、種植難、技術難的問題轉變為群策群力、集中攻堅,實現了資源聚集在產業鏈、收入增加在產業鏈、群眾富裕在產業鏈的發展新路徑。”中村鎮黨委書記張雄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