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齊 苗
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五,山陽縣中村鎮一年一度的社火演出如約而至,周邊不少群眾爭相奔赴這一場氣勢宏大的社火盛宴。
一大清早,中村街社區院子里人頭攢動,60歲的村民楊淑芹正忙著給出演社火芯子的小演員化妝,她根據“二度梅”芯子人物扮相和特點,一會兒描紅,一會兒修眉,忙得不可開交。30多歲的村民劉海玲則為社火底子扭秧歌方隊演員化妝。秧歌隊伍里既有十幾歲的年輕人,也有年過七旬的老人,大家身著鮮艷的服裝,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隨著震天的鑼鼓聲響起,由中村街社區、下灣村和上灣村三支隊伍組成的社火表演爭相出場。先是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社火芯子依次亮相,有“金蛇鬧春”“西湖借傘”“桃花芬芳”等,社火芯子以高、巧、奇、玄聞名,芯子距地面6米以上,引得觀眾仰頭張望,不時發出陣陣驚呼。隨后出場的是秧歌隊伍,演員們個個神采紛揚,腳底下踩著歡快的節奏迎面而來。現場觀眾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記錄,大家在這傳統社火中感受著濃濃的年味兒。
“我小時候就跟著敲鼓、舉牌、上芯子,看社火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鄉愁,沒看社火相當于沒過元宵節。”下灣村村民吳蔚說,現在雖然已經出嫁了,但每年還是會準時趕回來看社火。
在舞獅隊伍中,今年上大二放寒假在家的小伙蘇凡也跟著大人舞起了獅子。他說:“從小在耍社火的氛圍中耳濡目染,長大后也很喜歡舞獅,我在學校時還參加了學校的舞獅隊,今天作為中村街社區的一名居民參與到演出中,既開心又激動。”
中村社火歷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文化底蘊深厚,匯聚了民間雜技、曲藝、戲曲、民間舞蹈、武術等多種民間藝術,主要以社火芯子為核心,還有高蹺、旱船、獅子、鑼鼓隊、秧歌隊等多種表演形式。每年正月,中村街社區、上灣村、下灣村有斗社火的習俗,從社火芯子制作到演出,當地群眾男女老少齊上陣,以耍社火點燃廣大群眾的熱情,以弘揚傳統非遺文化的形式訴說著對新年的美好祝福。2018年,中村社火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非遺文化,給廣大群眾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今年春節我們組織了三支社火隊伍,群眾參與度高、反響熱烈。今后,我們將持續把表演展演和增加經濟效益相結合,拉動轄區餐飲、酒店住宿等消費,持續促進群眾穩步增收。”中村鎮鎮長王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