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山陽縣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法官鎮秦嶺山水鄉村美景
一個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一個個美麗鄉村蝶變升級、一件件民生實事如期兌現……目之所及,高速發展中的山陽處處彰顯著無限活力、釋放著巨大魅力、涌動著澎湃動力,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山陽”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2024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困難增多的內部局面和歷史罕見的暴雨災情,山陽縣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接續打好“四提攻堅戰”,扎實開展項目提質、產業升級、城鄉融合、民生補短、黨建增效“五大行動”,全力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取得新成效、邁出新步伐。
錨定藍圖 產業支撐更加有力
這一年,山陽縣成立重點項目謀劃儲備工作專班,抽調縣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利、高新區等單位業務骨干30多人,集體會商、定期研究,提高項目謀劃的精準性和落地性。截至2024年12月底,“六庫兩線一碼”平臺謀劃儲備重大項目232個,總投資781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160個、產業類項目177個,投資占比87.3%。
在全局藍圖上謀勢,于關鍵支撐處落子。
過去一年,山陽縣大抓項目招商、培壯主導產業,縣域經濟穩中有進。
招商引資全面啟動。堅持實行“熱力圖”“備忘錄”等制度,成功舉辦2024年鄉黨回鄉聯誼暨開放發展大會等招商推介活動,實行全民、團隊、企業、鄉黨“四聯”招商,外出拜訪考察青島拉米拉等企業120多家,簽約項目50個,實際使用內資16.83億元,完成外資直投4.21萬美元,首個使用外資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制造項目建成投產。同時,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專項整治,探索建立惠企政策、資源要素、涉企服務清單化機制,落實企業家早餐會、遍訪“五上”企業等制度,市場主體增量、總量均居全市前列。
項目建設支撐有力。全年實施重點項目60個,完成投資36.6億元,占年度計劃102%,全縣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全面開工,西十高鐵山陽段路基完成90%、山陽站站房主體竣工,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嶺南純凈水等33個項目建成投產,新型環保采暖設備制造等3個項目代表商洛接受全省視頻觀摩。2024年全縣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
產業發展聚鏈成群。在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基礎上,錨定打造電子信息及智能制造、新材料、康養旅游“三大百億產業鏈群”目標。新續建現代農業園區10個,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90家,菌、果、藥、畜、茶等產業基地持續壯大,網銷農特產品1.21億元,“打造網紅山陽、助力鄉村振興”經驗入選“全國縣域直播電商中心典型案例”;引進電子信息及智能制造類企業5家,累計達到18家,電源制造、觸控顯示、碳纖維材料“三條產品鏈”初具規模,全釩液流電池項目一期開工建設,豐源釩業等7個技改擴能項目建成投用,北礦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中心進入調試,釩、金等新材料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文旅三產深度融合,天竺山景區改造提升工程竣工復園,4處特色民宿建成運營,成功舉辦WRE世界定向排位賽暨首屆天竺山定向跑、全省大眾跆拳道錦標賽等大型賽事10多場次,成功組織“丹山源”杯秦嶺原鄉迷你馬拉松等群眾體育賽事20多場次,榮獲“中國氣候宜居縣”“2024中國旅游目的地”“健康中國·深呼吸康養旅游強縣”等國家級金字招牌4個,天竺山云海、天蓬山寨紅葉獲評全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法官鎮入選“2024年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天竺山鎮被授予全省首批“特色氣候小鎮”。修訂《糧食生產扶持辦法》,落實種植補貼1080萬元,完成糧食種植42.5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93萬噸。
夯基固本 城鄉融合穩定推進
1月3日,在改造后的山陽縣安居佳苑小區,只見一棟棟老式樓房全部換上“新衣”,以前坑洼不平的水泥地也改成了平整吸水的瀝青路面,新建的綠化帶及健身小廣場等設施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昔日破敗的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安居佳苑小區是山陽縣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生動例證,更是山陽縣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山陽縣持續補短提質、統籌城鄉建設,協同融合步伐加快。
縣城品質不斷提升。實施便民設施提升等“四大工程”,育才路東段改造全面啟動,卜吉河老街雨污分流項目竣工投用,敷設污水管網8.42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網11.39公里,運動公園二期、卜吉溝水生態治理項目竣工投用,建成一批口袋公園、帶狀公園,投放充電、健身等智能便民設施156套(臺)。同時,大力開展城區居民小區環境綜合整治,拆改并舉完善了一批基礎設施,20個“三無”小區、62個單位家屬院實現業委會(物管會)全覆蓋,老舊小區改造讓百姓幸福感“舊地升溫”。
和美鎮區加快建設。完成16個鎮區發展規劃編制,實施鎮區道路改造提升、鎮容鎮貌改善等項目46個,法官等5個省市鄉村振興示范鎮展現出生機勃發新景象,中村工業重鎮、小河口紅色文化鎮等特色小鎮建設有序推進,戶家塬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穩步推進,法官鎮入選省級旅游特色名鎮。
鄉村面貌持續改善。高標準建成峒峪河等5條整流域糧食生產示范帶,創建法官廟村等“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6個、市級示范村19個,54個秦嶺山水鄉村通過市級驗收,袁家溝紅色美麗村莊基本建成,色河鋪陸家灣村被評為首屆“陜西魅力休閑鄉村”,全省“千萬工程”工作推進會在山陽舉行,并進行現場觀摩。
此外,在遭遇“7·19”“7·29”等暴雨洪澇災害后,山陽縣第一時間制定《臨時過渡安置受災群眾工作方案》,安置受災群眾1441戶4446人,僅用10天搶通了所有受災村(社區)的通村道路和飲水、通信、電力等設施,10萬名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基本恢復正常。同時,按照“先急后緩、先通后暢、分步實施”原則,啟動災后建設項目74個、完成投資8373.25萬元,583處水毀飲水設施全部恢復,修復道路24.8公里、河堤13處19.02公里,維修加固橋梁31座,完成唯一安全住房倒損戶修繕、搬遷或重建512戶,謀劃2025年、2026年災后建設項目86個。
心系百姓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十大民生實事”如期完成,全市首個縣級醫院腫瘤放療中心建成運營;
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模式,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9萬人,就地就近就業6.8萬人;
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途徑,發出首張“林業碳票”,有效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加大養老托育服務供給,創新養老機構管理模式,提升服務品質,分層分類聯動救助做法在全省推廣。
……
過去一年,山陽縣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上持續發力,聚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天王路等5個交通項目全面建成,縣第一中學遷建等3個校建工程竣工投用;中考全市排名實現突破,全市高考文理科狀元花落山陽,全省學生資助工作現場會在山陽召開;群眾看病就醫更加方便,獲評“全國醫共體建設示范縣”,探索推行中心衛生院“管理圈”等做法在全國交流,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通過驗收,全市首個縣級醫院腫瘤放療中心建成運營;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200多場次,“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通過驗收,“中村民俗展”入選首批全省“優秀群眾文化品牌”項目。
社會保障全面加強。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9萬人、就地就近就業6.8萬人,全市“人社工作進園區”現場會在山陽召開;扎實開展社會救助四大專項行動,分層分類聯動救助做法全省交流推廣;深入推進殯葬改革,西北首家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成投用。
安全基底夯實筑牢。大力推行“人盯企業+專家排查”模式,扎實開展經營性自建房、城鎮燃氣安全等“六大專項行動”,整改風險隱患685個,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依法嚴打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全縣刑事、治安案件發案數分別下降18.8%、10.2%,全市公安派出所規范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山陽召開,榮獲“省級平安縣”稱號。
生態環保成效斐然。動態排查整治秦嶺“五亂”問題109個,省總臺賬實現銷號清零。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5天,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通過市級預審;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途徑,成立生態資產管理運營公司,完成18個鎮(街道)GEP和4個項目VEP試點核算,成功發出首張“林業碳票”,有效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山陽縣在加強作風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上成效顯著。開展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被中央網信辦刊發,承辦省文明實踐“強基工程”示范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如愿》獲全省二等獎;基層基礎持續夯實,實施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8個,調整補配村級干部232人,培育“鄉村CEO”159名,提拔重用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建設一線干部92人,晉升職級(職員等級)358人;全市“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創建工作現場會在山陽召開,產業型黨組織做法被《人民日報》報道,“組團式”幫扶工作受到中組部調研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