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孫婕 韓虎
駐村工作隊聯合技術員對獼猴桃基地進行科管
春日的暖陽灑在秦嶺南麓的層層梯田上,山陽縣色河鋪鎮峒峪寺村的田間地頭早已奏響春耕交響曲。在這片熱土上,一支由山陽縣政府辦公室派駐的鄉村振興工作隊正與村民并肩勞作,以“搶農時、保春耕”的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代駐村幫扶的生動篇章。
政策春風暖人心
“去年7月份水災后,就有30多戶村民反映生產路損毀嚴重,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自籌和協調資金,共籌集12萬元,緊急搶修生產道路,現在生產路已能通車了。”2月26日,在村東頭修復的路旁,縣政府辦駐峒峪寺村第一書記周孝平向筆者展示手機里的工作日志。翻開這本電子臺賬,今年春耕期間駐村工作隊辦結的10件實事歷歷在目:協調農資運輸綠色通道、組織農技培訓3場、為留守老人代購種子化肥……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恰是群眾心頭的“大事”。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筆者看到墻上掛著《春耕生產幫扶作戰圖》,135戶耕種戶被細分為“科技示范戶”“重點幫扶戶”等5類。村黨支部書記陳德寶介紹,駐村工作隊創新推行的“五色管理法”,讓春耕幫扶更精準。對于25戶缺勞力的家庭,工作隊協調成立互助組;針對7戶種植大戶,聯系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點對點指導。
科技賦能產業興
在村黨員活動室的“鄉村振興講堂”里,一場“春耕科技課”吸引了不少村民。大屏幕上,農業專家正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講解獼猴桃病蟲害防治技術。“科技下鄉讓傳統春耕‘換了腦子’,為產業提質增效打下基礎。”周孝平說。
為幫助群眾解決春耕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縣特色產業發展中心、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到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測土施肥,加強田間管理,通過“遠程視頻連線指導+登門傳授農業技術”,組織專業合作社技術員、種植大戶、種田能手等參加春耕生產技術線上培訓班,邀請農技專家現場示范傳授獼猴桃種植實用技術,詳細解答農戶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過去種玉米,一畝地掙不到500塊,如今土地流轉費加務工收入,一年能多賺8000塊!”種植戶李大姐邊忙活邊算起經濟賬。
2021年,在全縣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大潮中,峒峪寺村邀請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實地調研,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選定獼猴桃為主導產業,村“兩委”班子及駐村工作隊精心謀劃,推動成立合作社,構建“黨支部+企業+農戶”聯農帶農模式。目前,15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已全面鋪開,并與縣聯匯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訂單協議,實現“種、產、銷”一體化。
“明年掛果后,村集體年收入預計增加15萬元,還能帶動50戶村民戶均增收千元以上。”陳德寶對未來充滿信心。
駐村幫扶顯真情
夕陽西下,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隊員們正與村“兩委”謀劃下一步計劃:申報綠色農產品認證、籌建電商直播間、拓展農耕體驗旅游……“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當好鄉村振興政策宣傳員、產業發展引導員,協助村‘兩委’積極幫助村民開展春耕生產,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讓春耕的熱度延續成全年發展的動力。”周孝平說。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立林表示,峒峪寺村的特色產業發展實踐是全縣駐村幫扶工作的縮影。自入春以來,山陽全面開啟春耕生產工作,100多支駐村工作隊、300多名駐村干部與種植戶建立“一對一、一管十”包聯服務機制,通過“逐戶走訪+召開村情民意懇談會”方式,廣泛摸排農戶在春耕中存在的困難,統計春耕種植面積、農資需求,全面掌握每家每戶的勞動力和備耕情況。全縣各級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成立黨員助耕先鋒隊,入戶宣講各項涉農惠民政策,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確保春耕工作有序開展。目前,全縣各級駐村工作隊共開展助力春耕志愿服務活動500多次,入戶走訪8000多戶,召開春耕備耕工作座談會200場,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00多條,解決農戶春耕難題256個,切實變駐村為“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