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 云
務工人員在采茶
3月26日,山陽縣法官鎮黃家店村的高山有機茶園里,蟄伏一冬的茶樹抽出嫩綠的枝芽,30多名采茶工巧手翻飛,搶“鮮”采摘龍井43頭茬嫩芽。
“明前茶貴如金。預計清明前能采摘2000公斤鮮葉,目前已陸續接到客戶預訂。”陜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鋒穿行在茶壟間,春風拂過,滿目蒼翠的茶海碧波翻涌,與鳥鳴相和,奏響春日豐收序曲。
商洛茶史可溯至清代康熙年間,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的劉氏從安徽和州引種茶樹,成就象園茶傳奇。2007年,劉海鋒父子承續百年茶脈,在秦嶺南麓選址建園,成立陜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公司的茶園有4處,分別在山陽縣法官鎮及天竺山鎮、柞水縣下梁鎮、丹鳳縣竹林關鎮的高山上,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氣溫18℃,常年云遮霧罩,空氣濕度很大,孕育出翠綠肥厚、茶多酚含量超常的茶中珍品。
劉海鋒介紹,陜西福青山茶文化有限公司位于山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家集有機茶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企業。目前,公司有自營茶園2000多畝,以鮮葉收購及加工服務等方式帶動周邊群眾建設茶園3.5萬多畝,是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我們嚴格按照高山有機茶生產標準,精心打造示范基地、培育優良品種、優選種植基地、訂單定產回收、分級精選加工,將企業發展與助力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劉海鋒說,公司自成立以來,堅持“創新有機”雙核驅動,與陜西師范大學、商洛農科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2012年,在秦創原人才引進項目的支持下,引進華中農業大學茶學博士張偉擔任產品研發技術總監,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2014年,公司斬獲有機綠茶認證,“福青山”品牌獲評陜西省著名商標,銷售網點擴展至北京、西安、蘭州等地,茶葉遠銷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家,發展勢如破竹。
然而,2018年,茶葉市場遭遇寒流襲擊,公司被迫撤掉陜西以外的銷售網點,開始了一系列的轉型變革。
“除了市場環境的波動,我們的茶葉知名度低、品質達不到大城市認可,也是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劉海鋒逐步調整經營思路,不再一味擴展商業版圖,而是致力于提升茶葉品質,革新加工工藝,推廣茶葉品牌。
公司投資上百萬元更新智能化制茶設備,加強員工培訓學習,引進無性系茶苗繁育技術并建立茶苗繁育大棚1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了山陽縣茶葉新優品種規模化發展難題。同時,在傳統茶加工方面精耕細作,取得12項茶葉加工技術國家專利,承擔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天然有機綠茶的清潔化生產工藝”的研發,獲得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國飲杯”一等獎、國際名茶評比金獎等20多項榮譽。
截至目前,公司建立了3個初制茶葉加工廠,年產商品茶50噸,在商洛設立直營店10個,培育經銷商1000多家,每年銷售額3000萬元,直接帶動400多戶群眾就業增收。
“我們將嚴格遵循有機種植標準,守護秦嶺的綠水青山。”劉海鋒撫過新抽的茶芽,滿懷信心地說,公司正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速溶茶粉、茶保健品、茶葉掛面等茶葉衍生品,以提升茶葉附加值,打造秦嶺高山有機茶全產業鏈標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