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 鑫)近年來,山陽縣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突出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現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全縣村集體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累計達到13個。
山陽縣深入推動“黨支部+公司+集體經濟+農戶”黨建領航和利益聯結模式,由村黨支部引領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社,由公司與新建合作社簽訂訂單,確保群眾收益。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2+X”發展模式,帶動129個脫貧村年穩定增收5萬元以上,因地制宜發展形成了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等“十大發展類型”。建立“組織部門牽頭+農業農村部門指導+財政部門支持”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指導項目實施,統籌調度工作落實,推動形成部門聯動抓集體經濟的工作格局。積極爭取蘇陜協作資金及陜西省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因村施策,每年支持20個以上村、每村不低于30萬元的項目資金發展集體經濟,有效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深入開展“消薄培強”行動,建成集體經濟示范村39個、經營主體示范點80個。漫川關鄉村旅游業、銀花掛面、高壩店食用菌已成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靚麗名片”。
同時,山陽縣探索抱團發展模式。依托區域龍頭企業發展優勢,支持和鼓勵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產業相近的村聯合起來,探索抱團發展模式,通過集體資金、資源、資產入股等方式共同發展,實現區域發展和集體增收“同頻共振”。針對基礎條件較好、自主發展意愿強烈的村,鼓勵由村黨組織帶頭領辦村集體經濟項目,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集體資金、閑置學校等資產資源,自主發展。縣上還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列入鎮村兩級書記承諾實事之中,實行紅、黃、藍“三色作戰”動態管理,晾曬每個村各自收入在全縣的排序,時刻激發爭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