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靜靜)今年以來,商州區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所有包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吃住在一線,農技人員指導在一線,建立脫貧產業發展任務、責任、進展“三張清單”,明確產業目標任務和推進工作責任,層層簽訂產業攻堅“軍令狀”,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訂單產業,全面消除124個貧困村產業“空白村”。
兩大產業全覆蓋,區上出臺《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指導意見》《光伏產業扶貧實施辦法》等政策性文件,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經營主體踴躍參與食用菌和光伏產業。按照“點上示范、面上開花”的思路,以七大食用菌種植基地為依托,輻射帶動18個鎮辦發展香菇、平菇、木耳、杏鮑菇等食用菌4556畝5900萬袋,注冊食用菌專業合作社75家,成立菌類生產公司7家,發展食用菌基地213個,建設工廠化、專業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兩個,入股貧困戶達到1.5萬多戶,戶年均增收4000元。持續發展壯大光伏產業,今年新建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16個,集中式光伏電站1個,45個光伏扶貧電站已并網發電,裝機容量63.12兆瓦。大荊龍山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示范項目通過農光互補模式,有效帶動1.3萬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至9月中旬,全區124個貧困村兩萬多貧困戶已簽訂光伏認領協議,累計發放光伏分紅2330萬元。
主導產業穩增收,持續推動果、畜、菜、藥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全面落實核桃、櫻桃、中藥材、設施蔬菜等產業優惠政策,強化技術指導,擴大帶動效應,力促所有貧困戶共享產業發展收益。培育壯大三岔河、夜村等3個櫻桃種植點,新發展櫻桃3000畝,累計種植面積達2.5萬畝。加快推進蔬菜種植由傳統的家庭分戶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工廠化發展轉變,今年新發展設施蔬菜1000畝,累計種植面積達5000畝,年產值5000多萬元。按照“貧困村戶均發展核桃建園1畝、中藥材1畝”的目標,積極發展壯大核桃、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核桃建園面積達58萬畝,發展豬苓、天麻、黃芩、桔梗等中藥材20.4萬畝,保障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訂單產業零風險,創新“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鼓勵貧困戶積極種植菊芋、朝天椒、杭白菊等特色經濟作物,大力發展中華蜂等特色養殖項目。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通過統一配發種子、保護價訂單收購的模式,與15個鎮44個村3615戶貧困群眾簽訂6747畝的菊芋訂單收購合同,實現戶均增收1500多元。加強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協作對接,實行集中育苗、統一配發、統一管理、保護價訂單收購的生產措施,推進洛南縣辣上天種植專業合作社與6個鎮辦2413戶貧困群眾簽訂7681畝訂單收購合同,形成種植訂單化、管理銷售一體化經營格局。積極開展養蜂技術培訓,加快中蜂改良步伐,扶持貧困戶養殖中華蜂2.3萬箱,戶均年增收700多元,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分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