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良
日前,當筆者在商州區楊峪河鎮民主村見到李棟棟時,他正在給69歲的退伍老兵、老黨員李萬慶老人洗頭、理發。這次回鄉探親,他像往常一樣給退伍老兵、老黨員、貧困戶、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味精、香醋、醬油、白糖以及毛巾、洗衣粉、香皂等生活用品。還給群眾送去了兩本書,一本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另一本是《核桃優質豐產栽培技術》。他說:“我雖然在部隊,但深知家鄉的貧困,我送這兩本書,一是讓父老鄉親感受到國家對貧困群眾的關愛,二是希望鄉親們通過學習科技知識,解決核桃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做大做強核桃產業,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李棟棟于2015年9月入伍,現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新疆某部修理營勤務連。他從小就愛聽“雷鋒故事”,愛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他在部隊新兵營訓練期間榮獲優秀學兵和營嘉獎。2016年獲得優秀義務兵榮譽,在西部戰區綜合訓練基地學習訓練期間又一次獲取優秀學兵榮譽,曾多次較好地完成了部隊交給他的任務,2017年9月晉升為士官。李棟棟每次回家探親,不僅給80多歲的爺爺洗腳,給奶奶洗頭,幫村里的老人理發,還給生活困難的退伍老兵、老黨員、貧困戶、孤寡老人送去各種生活用品。去年5月5日,當他聽說鄰村75歲的老黨員、離崗女干部王盈因病臥床整10年,他讓已退役的戰友小南開著出租車,專程看望了這位老人。“我做這些事情,目的在于傳遞社會正能量,讓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把雷鋒精神發揚光大。同時,也希望人們對當代軍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李棟棟的家鄉是紅二十五軍曾戰斗過的地方,“紅軍橋”、“陳先瑞橋”、紅二十五軍紀念碑都多次留下他的身影,他從小就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傳承了紅色基因,所以他立志報國,在部隊接受大熔爐的鍛煉。“我作為一名當代軍人、革命老區人民的后代,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已經扎根靈魂深處,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李棟棟說。
紅色基因育新人,當代軍人展風采,在李棟棟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雷鋒”的身影,而且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強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