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村民向記者展示大棚內新采的香菇
從四處漂泊打工,到回鄉矢志不渝創業,他依靠辛勤勞作和不懈努力,闖出了一條致富路,不僅實現了自己青春時的夢想,而且帶領家鄉的貧困戶脫了貧。他就是商州區鑫程綠特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超。
4月3日,春和景明。記者來到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邵澗村,從國道下車走進一個叫廟溝渠的山溝里,步行約1.5公里山路,一排排塑料大棚赫然出現在眼前。這些大棚建在一面山坡的坡臺上,40多座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發光。走進大棚,鑫程綠特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超和務工人員在摘香菇。肖超手捧長滿了香菇的菌棒,高興地說:“今年香菇出菇率很高,香菇不但長勢良好,而且品相好、質量高。自3月初復工復產以來,每天上勞10多人,每日可采摘鮮香菇900多公斤。”
在肖超的香菇養菌房里,兩臺裝袋機機聲隆隆,30多名工人在忙著加工菌棒。自3月復工復產以來,這里每天動用勞動力40多人,12天時間生產菌袋15萬袋。
利用務工人員休息的間隙,肖超接受了采訪。1985年,肖超出生于邵澗村四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于家庭貧困,2001年肖超中學畢業后學習電氣焊加工。2002年到新疆阿克蘇鍋爐廠上班,月工資3000多元,干了兩年。2005年他到北京鍋爐安裝公司從事鍋爐安裝,他在廠里吃苦耐勞,技術過硬,成為廠里技術骨干,他在北京打了3年工,后回到商州開始承接電氣焊加工、景觀工藝品制作等。2009年,肖超24歲了,他和一個本地姑娘成了家。有了家,他在家鄉創業的動力更足了。
2015年10月,商州區扶貧局組織一批青年創業帶頭人到楊凌參加培訓學習。經陳塬街辦推薦,肖超參加了“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參觀苗圃和電商項目讓他開闊了眼界,也讓他看到了農業產業的廣闊前景。他決心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致富。
2016年,在陳塬街辦、邵澗村各級干部的支持和幫助下,肖超成立了商洛市商州區鑫程綠特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生產加工食用菌棒,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帶動脫貧。他投資168萬元,用于食用菌生產設施建設,分兩次租地69畝,建設食用菌大棚。帶動陳塬街辦邵澗村40戶貧困戶和金陵寺鎮石灰窯村50戶貧困戶,以產業入股分紅和務工培訓脫貧。邵澗村十組貧困戶崔喜琴50多歲,因病返貧,肖超吸收她常年在園區務工,月工資1800元,2019年崔喜琴脫了貧。邵澗村四組貧困戶肖治娃長期在肖超的產業園里務工,每月有穩定的收入,在當年很快就脫了貧。肖超的食用菌大棚長期有40多人務工,在春季菌棒加工和冬春季食用菌采摘期間,每天務工群眾50多人,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2017年,鑫程綠特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被陳塬街辦評為“先進產業帶動主體”。2020年,合作社累計完成投資400多萬元,預計年可產食用菌棒30多萬袋。
下一步,肖超打算落實一村一基地、一戶一車間的發展思路,繼續擴大食用菌基地規模,為群眾加工菌棒、技術培訓和產品收購,讓食用菌成為陳塬街辦的特色支柱產業,并計劃向食用菌深加工和景觀制品方向發展,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地就業。他相信,有國家的產業扶持政策,有各級干部的支持,他一定能把產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群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