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文
這幾年,商州區北寬坪鎮張河村的白書俊遇到的高興事不少,最讓他高興的是2019年去省里參加了脫貧致富先進典型光榮戶頒獎大會,被評為脫貧光榮戶奮進獎,更高興的是給他帶動的57戶貧困戶分紅74.1萬元,戶均增收1.3萬元,全部實現脫貧。
今年53歲的白書俊因家境貧寒,小學輟學后一直在家務農。1987年,只有小學文化、沒有一技之長的白書俊,為了改變家庭貧困現狀,先后嘗試種植木耳、棒菇,雖然栽培周期短,見效快,但因溫度、保鮮、運輸等原因,收入不理想,甚至入不敷出。2001年,負有外債3萬元的白書俊在朋友介紹下,決心在村里率先發展食用菌,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東借西湊了2萬元錢,種植大棚香菇5000多袋。為了掌握栽培技術,他利用空閑時間,在書店購買最新的食用菌栽培指導書籍和資料認真學習,對書中那些不懂的專業詞語和技術知識,他想方設法找專家或有經驗的行家進行指導和現場示范,爭取將自己不懂不會的及時學懂弄通。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他就凈賺了1萬元錢,雖然收入不算豐厚,但白書俊受到了很大鼓舞。
嘗到了甜頭的白書俊一方面不斷擴大種植規模,一方面繼續學習掌握栽培技術。2015年,白書俊的大棚香菇已經發展到1萬袋,每年可增收2萬元,他也還清了所有外債。但天有不測風云,他的母親卻檢查出了肺癌,此后的一年半時間為了給母親看病,他四處奔波花費14萬元,負債7萬元,他又一次陷入了貧困的深淵。因母親重病,家庭剛性支出大,他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一度讓白書俊有些自卑。
“當時,母親一直鼓勵我不要失去信心,扶貧干部和北寬坪鎮黨委書記劉鵬更是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多次對我說,你母親可以享受健康扶貧四重保障,一定程度能減輕你的負擔。讓我發揮自己的強項,做好食用菌和中藥材產業。”白書俊說:“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家里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我積極參加北寬坪鎮政府組織的食用菌和中藥材技術技能培訓班,學習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技術,向有經驗的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戶取經。”
同時,在幫扶干部和張河村兩委會的幫助下,他先后2次參加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并獲得了5萬元扶貧貸款資金。白書俊用5萬元資金對自家的食用菌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購買了2臺機械,擴大食用菌產業發展,2016年白書俊脫貧了。
白書俊說:“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才算富。”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和他一起脫貧致富,他覺得這才是對黨的好政策的支持和回報。
2017年7月,鎮村干部動員白書俊領辦食用菌合作社,帶動村里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剛開始全家人都反對,因為帶動貧困戶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生產經營風險和資金風險。但一想到能夠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白書俊不顧家人反對說干就干。
他動員本村村民秦選民聯合創辦了家家豐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擔任合作社法人。合作社當年流轉土地18.55畝,吸納本村57戶貧困戶每戶入股1萬元,建大棚58個,按照戶均認領5000袋,累計發展代料香菇30.5萬袋。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以前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奔忙,現在是為了全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奮斗。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的生產經營中,起早貪黑,身心俱疲,且工作量越來越大,但一想到能帶動57戶貧困戶脫貧,他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對合作社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克服了經營初期的土地征收、資金短缺、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等困難后,2018年年初,大棚菌棒感染給了白書俊當頭一棒。原來,隨著食用菌種植規模擴大,為了加快生產,白書俊從河南雇來食用菌培育師傅專門負責合作社香菇裝袋和接種,誰料由于滅菌操作后放置時間過長,造成所有菌棒感染,未能成功出菇,當年全面虧損。這給了滿懷信心的白書俊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頭發脫掉了大半,一夜之間好像蒼老了許多,但白書俊并沒有就此倒下。
2019年,他吸取上年菌棒感染的慘痛教訓,在熟練掌握裝袋和接種技術的前提下,另外從本地聘請專人負責食用菌的裝袋和接種,自己時刻在大棚里悉心照看,當年所有菌棒全部接種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白書俊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的食用菌產業終于有了收獲。
現在,合作社不但種植代料香菇,還種植了中藥材,并不斷擴大規模。白書俊說:“黨的扶貧政策越來越好,我們有幸趕上這樣的好時代,更要知福惜福。要脫貧,自己首先要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能靠在墻根底下曬太陽,等著政府送錢送物,政府幫我們一把,我們自己也要蹬一腳。只要自己勤勞,就不會過窮日子;只要吃苦肯干,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