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孝竹
1月5日是張穎為西關社區防疫工作人員送飯的第4天。午餐是糊湯面,配菜是炒酸菜和油炒蔥花與青椒。工作人員劉佳端著碗,吃了一大口糊湯面說道:“比我家做得好吃多了,蔥花也炒得特別香。”
張穎是商洛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商州小蝸牛培訓學校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商洛無償獻血志愿工作者服務隊隊長。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當看到西關社區工作人員面臨人手緊張、吃飯難等問題后,決定為社區40多名一線防控人員免費配送1個月的午餐和晚餐。
張穎與妻子負責采購蔬菜與糧油,制定菜單,由當過廚師的妻弟夫婦掌勺,盡可能保證每天的飯菜都不一樣,午餐與晚餐葷素搭配,按時按點讓防控工作人員能夠吃上熱飯。
從1月2日開始,每天11時30分,社區工作人員就到張穎這里取午餐,17時取晚餐。午餐是米飯,配兩素一葷加一個蘿卜絲湯。記者見到他們時,張穎與妻子正忙著為工作人員做晚餐,他們一起洗菜、切菜,其妻弟夫婦在一旁忙著炒菜。不一會兒,一大盆炒好的菜就出鍋了。另一邊的兩口大鍋中正在熬粥,電餅鐺里的蔥花餅香味撲鼻,等待社區工作人員前來取餐。
1個月的飯菜預計要花費兩萬多元,但張穎卻說:“我本身就是一名志愿者,能夠為一線的防控人員提供一碗熱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開心。”
連續送了好幾天的飯菜后,社區工作人員覺得他們每天太辛苦,建議他們只配送午餐。張穎答應道:“那就先停幾天晚餐看看,要是需要晚餐的工作人員多的話,我就再為大家配送。”1月5日開始,張穎為西關社區準備40多人份的午餐,標準是讓每個人吃飽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