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憲
老核桃樹近照
我的老家在商州城西4公里的陳塬街道上河村,門前塄坎上有一棵兩個人都摟不攏的大核桃樹,占地半畝有余,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猶如一把巨大的雨傘,籠罩著我家的院落。其豐產穩產,果大美觀,皮薄仁飽,味道鮮美,正常年份可收核桃干果150多斤。聽祖父講,這棵核桃樹是他的祖父所植,已有150多年的樹齡了。
這株核桃樹給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帶來了無盡的歡樂,我經常與小伙伴們在樹下嬉戲,逮蛐蛐,捉迷藏。大人們勞作之余,也聚集在樹下歇息、乘涼,說古道今,諞閑傳。不知什么時候樹上筑起了一個鳥巢,一群喜鵲不時飛出飛進,喳喳鳴叫,為人們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這棵樹對我們的家貢獻可大啦,為我家渡過難關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我國經濟困難時期,各家開銷都很拮據,特別是食用油十分緊缺,祖母和母親做飯時常用幾瓣核桃仁在鍋里一烙,代替食用油炒菜。大人們將收獲的核桃藏起來,舍不得吃,拿到城里出售后,換取日用品。只有到了過年時,大人才給每個小孩發三五個核桃,用于玩“滾窩窩”等游戲,玩夠了再慢慢享用。村里有孩子婚娶時,從我家討幾個核桃,給新房“壓床”,意味著來年早生貴子。誰家有人感冒咳嗽了,來我家要幾個核桃,取其核桃仁,用蜂蜜炙熱服用,一覺醒來,病就痊愈。我們兄弟幾個從小學到中學的學費及學習用品,幾乎都是來源于這棵核桃樹。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我以優異成績考入商洛農校就讀,學的是林果專業。由于我對老家這棵大核桃樹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所以對核桃專業課的學習就更加勤奮。1980年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工作,專職從事核桃科研工作,更使我有了用武之地。自參加工作第一天起,我就暗下決心,立志在核桃事業上有所作為。從事核桃科技工作的40多年里,我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核桃科研上,既有事業成功后的高興和喜悅,也遇到過許多艱難和險阻,甚至有過痛心和失落,但我數十年如一日,為了核桃事業竭盡全力,不改初心。
我們村在原黨支部書記李彩鳳及歷屆班子的帶領下,發動鄉親們大力種植良種核桃,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村95%的土地都種上了良種核桃,面積達2600多畝,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被譽為“商州核桃第一村”。多年來,我經常回村上進行技術培訓、指導,送些技術資料或種苗。每當回到老家,看到漫山遍野枝繁葉茂的核桃園,看到果實壓彎枝頭的核桃樹,看到鄉親們核桃豐收后喜悅的神情時,我就感到由衷的高興。雖然現在全村到處都是核桃樹,但老家門前那棵大核桃樹仍挺立在那里,我對它情有獨鐘,肅然起敬。
回憶我的人生歷程,從孩提時代、學生時期到參加工作后,都與核桃樹結下了不解之緣。核桃樹不僅樹體高大、挺拔俊秀,具有遮風擋雨和良好的綠化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給人們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我的事業是核桃,我的進步來源于核桃,我取得的成績歸功于核桃。我為核桃事業付出了許多艱辛和汗水,核桃也為我贏得了成績和榮譽,更為我帶來了無盡的幸福和歡樂。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轉眼間60多年過去,我也進入花甲之年。每年清明、春節或村里誰家有婚喪嫁娶的事情,我都會回老家走走、看看,再到與我一生有緣的老核桃樹下轉轉、坐坐。因時間久遠,村子里的許多往事或忘卻或模糊不清,唯獨門前這棵老核桃樹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永遠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