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6月8日,記者來到商州區腰市鎮杜村尋訪農家女郭利婷創辦的養老院。在村里,被一陣陣歡聲笑語所吸引,循聲找去,便找到了杜村養老院。
進了大門,記者看到這個由村小學改建的養老院里,遮陽棚下的長桌旁,每位老人手捧一塊蛋糕,一邊吃蛋糕,一邊說笑著。他們的衣服干凈整潔,臉上笑意盈盈。
在一旁,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給80歲的杜恩娃梳頭。老人笑著說:“利婷這女子態度好得很,每次吃飯,她都親自舀飯、夾菜,她把我們這些不中用的老人當自家人看。我是看了娃的抖音才知道這個地方的,今年‘五一’假期,兒孫把我送來,我非常滿意。這來了就不走了,就是要讓利婷給養老哩!”
杜恩娃老人一席話,說得院里的老人們又笑了起來。
原來,正在給杜恩娃老人梳頭的工作人員就是養老院的院長郭利婷。據她介紹,進院的老人大多數是本村人,一日三餐,都是老人們喜歡的飯菜。
這一天是郭書霞93歲生日,她和兒媳婦都在養老院。兒媳婦以前在西安做面皮生意,聽說郭利婷辦了養老院,就回來給院里老人做飯,每頓面食都是她手工搟面,軟硬適合老人食用,深受老人喜愛。郭書霞原來住在距杜村5公里遠的廟溝水庫山頂上,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聽說郭利婷辦的養老院很好,去年4月,她就和兒媳商量一塊進了養老院。老人生日當天,孫子從杭州趕回來看望她,她感到很開心。
92歲的董百載是周村人,兒子在外地工作,他不習慣隨兒子住在城市的高樓里,今年年初進了養老院。董老每天利用單杠練習吊腿,堅持鍛煉。他說:“這里環境好,很安靜,她們服務也好,每天早起就把熱水壺灌滿放在床前。吃的主食是米飯、面條、餃子、稀飯,另外還有包子花卷等,比在自己屋里吃得還好!”
杜村78歲的杜轉運長期有病,經濟困難。去年7月,郭利婷去看望老人后將夫妻倆接到養老院,每月只收200元生活費,并精心照料,直到老人因病去世。去年8月,杜村7歲的丫丫母親病逝,爺爺奶奶身體有病,郭利婷將小女孩收養,并送小丫丫上學。來自商州區黑山鎮的彭彩蓮今年56歲,因智力殘疾,鎮村干部將彭彩蓮送到養老院。在養老院的細心管護下,彭彩蓮身體狀況逐漸變好,她還經常幫助院里廚房洗碗、摘菜、打掃衛生。
說到辦養老院的初衷,今年50歲的郭利婷眼睛有點濕潤。原來,她的爺爺奶奶很早去世,外婆慈祥和善,對她特別好,給她留下很深印象。2012年夏天,郭利婷的父親生病,她們姐妹五人將父親扶著送進醫院。3個月后,父親出院回家不到半小時就去世了,那一年,父親73歲。郭利婷感到非常內疚和自責,后悔自己忽視了父親的健康。后來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老人們一個個獨門獨院,神情漠然地坐在門前,她的心里非常難受,就萌生了為村里老人養老的想法。最初,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利用自己家里四間兩層的房子給村里老人做飯,讓老人們吃了飯后各自回家。
后來,朋友建議郭利婷辦個養老院。2021年1月,恰逢村小學停辦,她找村里以每月2000元租金將學校租下來,請村里幾名婦女打掃房子,又給校舍做了吊頂,將所有房子進行粉刷。郭利婷拿出6萬元積蓄,購買了20張床、20床被褥,安裝了17臺空調,又購置了熱水壺、臉盆、洗漱用品等。2021年4月6日,養老院迎來了第一批18位老人。郭利婷和工作人員對待每一位老人就如自己的親人一樣,做他們喜歡吃的飯食;老人們身體不舒服就及時請醫生治療。郭利婷將養老院短視頻發到網上不久,就有愛心人士來到養老院,給老人們送來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文藝愛好者還為老人表演了文藝節目。
現在,郭利婷發動家人和朋友支持她的養老事業,并多方籌資20多萬元改善環境,目前有床位50多張,入住老人26人。
郭利婷曾和丈夫長年在外打拼,先后在大荊鎮開服裝店、在西安賣小吃。后由于公公身體不佳,去了南方生活的女兒那里治療,婆婆陪同,郭利婷選擇回家帶孩子。在家期間,郭利婷承包烤煙20多畝,當時村上的長輩看到她整日忙碌,都勸她少務些烤煙,別太累了。烤煙時忙得顧不上吃飯,老人們把吃的送到她的烤煙爐前。后來她又和兒子在商州城跑起了蔬菜批發,奔波于商州城區與大荊、腰市鎮之間。
現在,郭利婷的大兒子已成家,女兒上初中,丈夫在無錫打工,一家人都很支持她的養老事業,讓她沒有后顧之憂。
郭利婷說:“我希望農村養老問題能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我更希望農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